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我国社会最大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书记讲,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这两大主要矛盾的总“开关”。然而,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走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要以高质量发展来助推乡村的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明显的短板仍然在“三农”,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农村。主要表现在: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人才匮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乡村发展整体水平亟待提升;农村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国家支农体系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改革任务繁重,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国情农情,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农民全面发展
农民全面发展事关重大,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们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今年4月10日在亚洲博鳌论坛上讲,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民经济方方面面成就巨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是短板,农村是短腿,这是中央的判断,也是现实的事实所在。从民生的角度来讲,农民发展不充分,有四个非常鲜明的表现。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不断扩张。改革开放之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收入13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43元。到了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316元,农民收入达到13412元,城乡收入差距1978年是1∶2.56,到了2017年是1∶2.71。再观察一下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两者收入差距扩张的趋势令人担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历史最高点在2009年,是1∶3.33。随后的5年时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每年缩小0.1个位数,2015年、2016年分别只有0.01个位数。换句话讲,从1∶3.33,下降到1∶3.32,再下降到1∶3.31,到2015年是1∶2.73,2016年是1∶2.72,到了2017年是1∶2.71,按照这个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1,甚至1∶1.2将是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因此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在扩张。
第二,截至2017年,中国还有3046万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计算的标准,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纳入贫困线。到了2017年,人均收入低于2900元或者3000元纳入贫困线。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或者相对于全国居民收入水平来看,这个标准应该是偏低的标准。换句话讲,政府消除贫困后更要关注后扶贫时代的返贫问题。
第三,从农民生活生产条件来看,农民全面发展与城镇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16年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表明:现在全国48%的农村家庭没有厕所,或者只有旱厕;26%的农村家庭生活垃圾没有得到集中处理;82%的农村家庭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农村的自来水覆盖目前仅仅为78%左右。即便是通水的农户家庭,52%的自来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 44%的农村地区,农民现在的能源结构是柴火、茅草、稻秆、玉米秆、小麦秆。从生产生活条件来看,农民全面发展距离甚大。
第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教育、医疗救助、民生保障这三大问题,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也非常明显。
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农民全面发展与城镇的距离就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发展不充分的症结所在。所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总书记明确要求,乡村振兴要让亿万农民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么样按照总书记的要求,通过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