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进程中,传统产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不断减弱,新增长动力和新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形成。作为传统产业,建筑企业面临结构性矛盾较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质量效益较低、新兴业务发展不足、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等困境,只有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审视当下,将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决策提升至战略层面,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谋求业务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已经成为国有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型升级,必先优化业务结构。作为一家水工旗舰品牌,中国铁建港航局(以下简称“港航局”)除必须坚持水工支柱地位、固守已有细分领域不动摇外,还要着力突破海上风电市场,大力开发水利水电等其他涉“水”业务;根据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规划,要确保如期建成1300吨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为海上风电业务开拓提供有力支撑;利用好国家稳投资补基建短板的机遇,多揽大项目、好项目,稳固公路业务的主导产品地位。瞄准重点城市和重点区域,大力提升房建、市政等业务的市场份额,形成稳定的增长点;壮大设计咨询业务,积极稳健进入军民融合、水环境治理、砂石骨料开发等新兴业务,培育新的增长点。
优化业务结构,还要坚持以补短板、拉动主业增长为出发点。综合国家战略要求、港航局的总体战略、管理能力和风险承担水平,积极审慎开展投资业务,千方百计开拓海外市场。近年来,中国铁建在项目投资、海外业务系统迎来重大变化,港航局充分利用水工专业优势,在投资业务拓展和中国铁建全产业链“出海”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赢得更大发展空间。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港航局适时加快了海外市场布局步伐,拓宽海外经营渠道。以干好境外在建项目,辐射出更多项目,实现滚动经营、良性发展。
转型升级,必须深化制度改革。深化针对组织机构、干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3项制度改革,推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想干事的有合适的机会,能干事的有合适的舞台,干成事的有合适的回报。大力推动工程技术人员“专家制”选聘常态化,继续推进“1124”工程、“港航大讲堂”,创新教育培训机制,助力人才成长。同时,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严格控制工资总额无序增长。收入分配体现差异化,对标市场,挂钩绩效,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
推进改革创新,深化制度改革还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进行探索。要依托工程项目积极与其他央企、地方国企、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更多地引入、吸纳、联合其他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参与PPP等项目的投资建设,真正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转型升级,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转型升级实质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2018年,港航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后,进一步加快了技术中心升级为国家级技术中心的进程,并着手组建专家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不断健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大项目为依托、内外创新平台协同联合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让不同层面的平台、人才、资金等要素都充分活跃、充分协作,努力实现从科技强到业务强再到企业强的良性循环。
转型升级,必须紧抓“三转”。根据环境变化,要在保证传统优势的情况下,利用好企业的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实现“转产”“转商”“转场”。一是要利用好国家稳投资补基建短板的机遇,着力培育一批重点客户和优质客户,开拓高端市场;二是要优化区域经营,合理划分区域经营机构、工程公司的经营区域,形成相对更为合理的市场布局;三是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优势,大力开展属地经营,要加大驻地及其周边地域的开发、渗透,种好“自留地”。
转型升级,必须强化企业管理。要狠抓企业管理短板环节,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一要强化项目管理,基础项目要守住进度、安全、质量、效益、环保、信用评价六条底线,实现创誉创效,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互动;二要强化财务管理,贯彻落实“两高三低”(利润增幅高于营业收入增幅,经营性净现金流高于去年,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增幅均低于营业收入增幅,“两金”占用低于去年),努力改善经济指标;三要强化分包管理,加强分包过程管控,严管善待,打造优质分包供应链;四要强化审计监督,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努力构建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使审计监督成为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把“利剑”。
转型升级,目的在于跃升企业发展质量,在于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是改善企业发展水平的根本之道,是激活企业生命力的根基所在。在国有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营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加速期,顺应发展潮流,审时度势,将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发展决策提到战略层面,全面转型升级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在巨大压力和挑战下,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奏响转型升级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