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地方调查 > 厚植创新沃土 激发创业活力——江苏省苏州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厚植创新沃土 激发创业活力——江苏省苏州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发布时间:2019-05-20作者:来源:

  厚植创新沃土 激发创业活力

  ——江苏省苏州市人才生态环境建设调查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当很多人对江苏省苏州市的印象还是一个有着“人间天堂”美誉的旅游城市之时,这个城市已悄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多次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福布斯大陆创新城市前三名”。

  这一华丽转身背后的决胜密码是什么?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苏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用匠心营造人才创新创业的健康生态,取得了丰盛的回报。”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苏州市人才办主任胡卫江表示,健康良好的人才生态已使苏州成为天下英才争相会聚的“天堂福地”。

  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到访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资料图片

  1.“不用求人”的创新创业环境

  “在苏州创业,你不用求人。”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俞德超表示,在苏州创业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从来不需要请客送礼搞关系。”

  在欧洲学习、工作了十几年的程凯对“不求人”这一点深有同感。自2012年回国到苏州创业以来,他先后入选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近千万元的支持资金第一时间就到位了,根本不用自己去“公关”。

  “苏州市的政府部门有信誉、重承诺,让人有信任感,这种环境对创业者有很强的黏性。”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位华人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崔占峰说,7年前,他为了寻找合适科研成果转化的地方,几乎走遍了国内各大科技园。在苏州工业园区,他自己来到招商办事大厅,从窗口办事员那里得到了非常专业的解答和周到的服务,由此决定带领团队主动入驻苏州工业园区,创办了奥凯(苏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人才政策极易被模仿复制,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指出,只有营造一流人才生态,让人才拥有“如鱼得水”的创新创业环境,才能让更多人才向往、融入、扎根。

  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老苏州,正在经历现代化、国际化蝶变。新华社发

  在苏州,公平、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各类人才如虎添翼,推动了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从2011年来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起,俞德超只用了7年多时间,即带领信达生物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之一,并于2018年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募资规模达4.85亿美元,创造了全球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IPO纪录。程凯创办的苏州晶湛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电子技术领域的氮化镓外延材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批量生产200毫米硅上氮化镓高压外延材料的上游供应商。

  人才聚,事业兴。高层次人才的会聚,对苏州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持续显现。2018年,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77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7%;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万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位列地级市排名第一)。

  苏州的实践充分证明,哪里的机制活,哪里就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哪里的服务好,哪里就是创新创业的沃土;哪里的环境优,哪里就能让人才大显身手,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2.从“提供服务”到“提供专业化服务”

  信达生物在苏州落户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意识到,这个企业会有大量原材料和设备需要进口,便派人主动与海关和进出口检验检疫等部门协调,压缩设备、材料从国外到国内的周期,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研发效率。

  姑苏领军人才、苏州乐米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长韩振杰也深有感触地说,公司创办6年来,在生存期、成长期、成熟期等阶段,都获得苏州高新区量身定制的贴心扶持,如今公司已经顺利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

  据了解,苏州各级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理工科背景,对新兴产业、高新科技都有关注,从而能在本区域的产业布局、人才引进、人才服务等方面做出前瞻性思考。

  “在高层次人才的去留上,金钱已不再是最关键因素。”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苗月霞说,只有持续倾听人才需求,帮助其打通干事创业所面临的阻碍,令其舒心、安心地创新创业,才能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留住人才。

  胡卫江介绍,苏州市委市政府很早就统一了共识,要引入专业团队作为苏州产业升级的顾问、参谋和动力源。早在2003年,苏州就与清华大学合办了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专职引入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新兴产业。2008年,又请来创源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为昆山筹建小核酸基地。2011年,成立了国内首家服务于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的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专门为人才企业解决融资问题。苏州还相继建成了张家港暨阳湖产业资本中心、吴江区苏州湾人才基金,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基金小镇、苏州高新区“苏州金融小镇”等一批创投资本集聚区,为更多创新型人才找到了“源头活水”。

  目前,苏州市下辖的10个县级市、区,基本实现了从“提供服务”向“提供专业的服务”转变。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打造出一个优质、宽松的人才环境,人才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也倾力为这个城市发展奉献出全部光和热。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0月,苏州以占全国0.09%的土地面积和0.7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的地区生产总值和7.7%的外贸进出口值。

  3.以高端学术带动高端人才项目集聚

  2018年9月,冷泉港亚洲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新十年合作协议。未来十年,冷泉港亚洲将在现有会议平台的基础上,新建冷泉港亚洲学术中心。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与分子生物学摇篮,是目前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十大研究学院之一,至今已诞生8位诺贝尔奖得主。2007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建立了冷泉港实验室百年历史上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

  2010年起,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先后在苏州及日本举办了130场次国际顶尖水平学术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2万人次科学家参会,包括15名诺贝尔奖得主及7名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目前,冷泉港亚洲已成为亚太地区生物医药行业最大的信息集散中心,在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内成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卓越品牌。

  花费一笔不小的资金将一个会议引进来,这在当时需要勇气与魄力。“单纯论经济贡献,冷泉港项目的贡献度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但站在冷泉港的‘肩膀’上创新,就不用担心创业方向有偏差。”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组织部部长林小明介绍,以高端学术带动高端人才项目集聚是苏州招才引智的创新思路,建设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正是这一思路具体实践的代表。

  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在苏州的成功实践,引发了蝴蝶效应。如今,全球创新发展资源正向这片热土加速集聚。2017年1月,哈佛大学韦茨创新中心落户园区,瞄准生命科学、精准治疗以及大健康领域的相关项目;2018年11月,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园区正式启用,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这些高质量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使苏州在众多优势产业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高端创新链。以目前已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2018年该产业产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8%,3000余家生物医药类企业产值超千亿元,已经形成苏州工业园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昆山市小核酸基地、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吴中区医药产业基地等集聚区。有专业人士称,未来两三年内,苏州的生物医药产值很可能迎来爆发期。

  4.让人才在这里有幸福感

  2011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李磊,来到苏州创办了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将在学校研究8年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李磊告诉记者,2012年4月,他的爱人和孩子,也从北京搬到苏州,成为新江苏人。他说:“在苏州创业,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苏州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让海归有亲切感。”俞德超这样表达自己在苏州创业、生活这几年的感受。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5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很多海归是被这里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而来的。

  2019年是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桑迪普来到苏州工业园区的第5个年头,他想在这里定居下来。因工作原因,他去过全球很多地方,但风光秀美的苏州让他不舍离开。

  如今,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各地的高端人才选择“扎根”苏州。截至目前,苏州市自主申报国家级人才引进工程262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5人,位列全国首位。仅2018年,就新增江苏省“双创团队”10个,“双创人才”91人,累计达873人。

  人才,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底气。而“清”“亲”的政商关系、完善而又专业的公共服务、公平公开的竞争规则、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等因素,构成了苏州特有的人才生态。目前,苏州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76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24.4万人。市级以上领军人才企业98%集中在新兴产业,累计44家企业成功上市或新三板挂牌。截至2019年4月24日,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92家,其中苏州企业10家,总数仅次于京沪两地。

  “苏州是一座依靠人才,因才而兴的城市。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是苏州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苏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苏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陆新强调,“而那些看不见的人才生态因素,正是苏州华丽转身的决胜密码。”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