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房产资讯 > 《贵州日报》刊登《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贵州省住建系统最美劳动者风采》

《贵州日报》刊登《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贵州省住建系统最美劳动者风采》

发布时间:2021-05-10作者:admin来源: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5月6日,《贵州日报》11版刊登《致敬新时代的奋斗者——贵州省住建系统最美劳动者风采》,全文如下: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

  

  齐心协力忙施工。刘晋文摄

  4月29日,贵州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在贵阳举行。其中,我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刘娟、安会平、艾江临、姜雷山、欧阳彬彬、杜学平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状”;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建筑材料研究所、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四分院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

  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快产业工人由工转“匠”步伐,培育更多住建工匠人才,示范带动提升劳动者素质。记者走进施工一线和科研一线,采访部分获奖者,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我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劳动者风采,谱写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劳动者之歌。

  

  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个人

  

  安会平(右)

  安会平:不断挑战建筑“盲区”

  甫一跨出校门,安会平就有幸参建了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铁路线——京沪高铁。从最初的迷茫、困惑,到在一次次“战斗”中逐渐成长为技术过硬的高级工程师,中建四局贵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指挥长安会平的成长之路“了不起”。

  大学期间,安会平所学专业是土木工程房建方向,毕业后,却来到工地修高铁。

  “专业不对口,实操经验薄弱。”面对空白领域,他只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重新学习。

  为能快速上手工作,他把午休时间都放在施工现场,除了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傅。

  第二个项目,北京地铁10号线2期,再次挑战新的知识“盲区”。

  参建京沪高铁时,安会平主要负责桥和路基,而这次却要再次学习地铁施工技术,其中最关键的是盾构施工。

  “一切又从零开始,唯一不变的可能是材料都是钢筋混凝土。”安会平戏谑地说。面对全新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管控标准以及施工环境,如何突围?

  安会平时刻保持探索精神,不放过每一个进步机会,每天跟着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备,一条一条记录下来。专家过来指导时,就“偷师”学艺,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自我改进、自我提升,加强知识储备、强化实战操练,在实践中锤炼斗争的过硬本领。

  2013年安会平来到中建四局华南公司,担任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广场项目经理,终于回到他所熟悉的专业领域——房建。

  然而,五年时间,国内的建造技术发生很大变化,所学的专业在实际操作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

  不服输的安会平,再次对标补短板。

  2015年来到贵州后,安会平以副指挥长身份,干起了他在贵州的第一个大项目——六盘水六枝特区小城镇发展大会建设项目,大会共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270个,总投资155.09亿元。

  这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安会平从头跟到尾,圆满完成任务。

  搞古镇建设,对于安会平来说也是第一次。

  与修高楼大厦不同,小镇要保留原有自然风貌。为了对小镇建设有更直观、形象的认识,安会平带着团队去各地学习取经。

  起初,村民对他们的工作不理解,但是当看到小镇的道路修平了、房子建好了、广场建起来了,村民们十分感激,有时候路过村民家门口,便会受到热情邀请。

  对于这份邀请,安会平认为,这是作为央企的责任担当,也是自己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他动情地说,当你看到高铁通车那一刻,知道自己曾经在铁路上待过,服务过,某一个桩、某一个路基、某一个细节你参与过,就会很自豪。当你看到一幢高楼大厦建起来,为了某个科研课题,去拼搏去熬夜,虽然特别心酸,特别痛苦,但是看到最终的产品,却很欣慰。

  作为技术人员,安会平认为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有敬畏之心,创新精神,共赢意识,更要有吃得下苦,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凭着这股劲儿,2020年初,安会平和他的技术团队依托习酒“十三五”酱香技改项目,大胆设想尝试,提出并研发出一种厂房移动式建造机,目前正在调试使用阶段。

  专业领域兢兢业业,他还时刻不忘扩大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成果。在他的建议和参与下,2020年中建四局贵州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城建分公司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围绕科技创效、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创新、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系列活动,为企业创效。2020年依托创新工作室,申报了5项国家级专利,获得两项“贵州省优秀创新成果”奖。

  星光不问赶路人。安会平表示,要勇于在暗夜前行,星光总会照亮前行的路,毕竟“岁月不负有心人”。

  

  艾江临(右一)

  艾江临:“黑猫警长”的工地情

  雨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夜,眼看要放晴,豆大的雨珠又纷扬而下。

  一清早,艾江临就在施工现场忙碌——点名,安排当天工作;点评,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又对工地上的安全、质量、进度等进行全方位大检查。

  现任中铁八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八标段的项目经理艾江临,从一名普通测量员升任项目经理,他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及道路工程专业的艾江临,第一个工作身份是测量员。从打点连线、核算数据、校对参数,努力把工作干好就是他的朴素追求。

  在当领工员、领技员期间,为熟稔每一道工作流程和技术难点,他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据艾江临回忆,当时他还带着两个刚毕业的实习生,实习生们常常抱怨吃不到一顿准点的饭。“不可能半途而废,只有全部测完,班组才能施工。”秉着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艾江临迅速成长。

  二十多年来,基本上每一个工种岗位他都干过。在黔桂铁路项目担任副经理时,因为负责的干田坝单线隧道,断面小、放炮烟尘弥漫,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等设备都在隧道里面行走,走一趟出来,用纸巾一擦,脸上全是灰尘,活脱脱的“黑猫警长”。

  年轻的艾江临,很喜欢四处奔波的日子。他的身影,在一个个的工程项目里都能找到足迹。

  虽然很享受这样的工作状态,但是成家之后,就有了牵挂和不舍。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是孩子临近初中毕业。有一次,孩子对他说,“爸爸,你把工作辞了吧,我一定好好读书。”

  离开?艾江临舍不得,在工地干了20多年,对事业的坚守与奉献早已融入他的生活。几番说服,孩子终于慢慢理解了爸爸。

  作为过来人,艾江临非常理解工人们的心情,当员工们有事需要回家时,他会把时间尽量“最大化”,让工人们能够给家人多一点陪伴。

  花果园东站,是3号线工程的第16站,也是贵州省最大的轨道交通车站。地下有三层16m岛式站台,车站全长717.6m,是复杂性最高,建设难度最大的车站。

  面对难题,他们邀请国内国际专家“把脉”,多次主持方案讨论,亲自把控每一道工序,每一处环节。

  艾江临说,作为项目经理,从一进场,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程把控。尤其是对一些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和环节要重点关注,对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敏锐,防患于未然。

  自2006年任项目经理至今,艾江临一直从事铁路、公路、市政、地铁等工程的建设,在安全、质量、进度、成本、效益、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多次获得业主单位、集团公司、公司表彰,多次获得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果熟,而知万物硕。艾江临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满腔的热情挥洒在工地中,用赤诚与汗水浇灌出了一个又一个雄伟壮阔的建筑项目。

  

  欧阳彬彬

  欧阳彬彬:小伙成了盾构“主心骨”

  在中铁六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14标,提到欧阳彬彬,大家都会由衷地轮番夸赞。

  个头不高,年纪轻轻的脸上却写满沉稳,总爱露出腼腆的笑容。眼前的这个90后小伙,就是中铁六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14标盾构工区现场施工队长。

  在施工现场,门吊、叉车、挖掘机、装载机等七八种机器设备正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欧阳彬彬一大早就开始对全场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对于项目现场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能做到了如指掌。但是刚进入这个行业时,他曾一度想过离开。

  2010年20岁的欧阳彬彬以“学员”身份进入盾构行业。“干这也干不好,干那也干不好。”对于初出茅庐的欧阳彬彬来说,老师傅们的各种“找茬”,令他非常气馁。

  算了,不干了。可转念一想,这也没啥,就这点东西,别人都能干,自己为什么就干不好?经历一番思想斗争,欧阳彬彬决定扎根工地。

  别人休息,他在学习,别人吃饭,他讨教问题,别人睡觉,他强化理论知识……一路走来几多不易。

  欧阳彬彬回忆,第一次操作门吊时,几十吨的重物甩得特别厉害,完全控制不止。为了吃透这个“大家伙”,他每天利用休息间隙反反复复练习,终于能够将重物稳当地吊离地面。

  除了自己最擅长操作的盾构机外,对于项目现场的各种机器设备,欧阳彬彬操作起来也是相当熟练。有时候工人有急事请假,第一个顶上的就是他。

  为了对其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记者与欧阳彬彬走进了地下轨道交通作业一线,还没进去前,他们就给我打了预防针,“里面温差比较大哦。”

  走道板的宽度可容一人行走,右侧的轨道线上,皮带运输机缓慢移动着。隧道内,环境十分潮湿,越往里走,空气越憋闷,温度也越来越高。遇到有工人作业时,只能侧着身子经过。

  记者一行走了十多分钟,才到达施工终点站。在盾构机后方一部机车内有一间小房子,长约6米,宽约1.5米,两侧都是仪器,顶端有一块显示屏,盾构机的几个关键部位的状态全部呈现在屏幕上。这就是操控盾构机工作的操作间,也是欧阳彬彬工作起步的地方。

  记者的头发里满是细密汗珠,后背也开始冒汗,“里面的温度最高时能达到36摄氏度,”中铁六局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土建14标工区经理杨文杰说。

  此时,工人们正穿着露着膀子的工作服埋头作业,当记者问你们知道欧阳彬彬吗?大伙异口同声回答:“知道呀。”“这个人工作认真,技术过硬,人品又好!”

  如今作为施工队队长的欧阳彬彬,更忙了。

  他说,自己干的是最普通的工作,能够得到这份荣誉,他将再接再厉,继续向前。

  北京、天津、郑州、深圳、武汉、长沙、贵阳……细数自己跟随项目走过的地方,欧阳彬彬从未停下自己的脚步。

  

  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单位

  

  “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建筑材料研究所团队风采。

  一群人,一条路,一起坚持走到底

  一间间十多平方米的装配式PC构建试验室、高性能混凝土试验室、卷材腻子检测室里摆放着各种检测仪器,大大小小的烧杯、试管、量筒、玻璃棒摆满桌台……

  在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建筑材料研究所里,一项项科研成果从这里孕育、诞生。

  这支由19人组成的科研团队荣获贵州省工人先锋号荣誉。

  说到团队里的每个人,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建筑材料研究所负责人徐立斌都能找出他们每个人的特点: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何信周,有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特别强的陈亦苏,团队里唯一的两个女生——高文艺和廖昶巾帼不让须眉,颇有“女汉子”气质。

  多年来,他们坚持科学研究,注重科技创新,拥有多项国际、国内领先技术。

  用智慧革新创造

  根据我省多山多石的自然地貌,该团队在前辈科研人员形成全国最完整的山砂混凝土成套技术体系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迭代,成功运用在重点房建、特大桥梁、高速公路、机场等工程建设中,为建筑工程降本增效。

  在贵阳花果园、贵阳金融中心等大型工程项目中,不断刷新山砂混凝土泵送世界纪录。研发的C30配重混凝土,不仅解决了混凝土容重与泵送之间的矛盾,还填补了省内配重混凝土的技术空白。

  用专业诠释责任

  该团队充分发挥贵州省建筑科学研究检测中心在农村危房检测鉴定和磷石膏建材领域的优势,积极投入农村脱贫攻坚和磷石膏建材技术培训工作,参与贵州省危房实地调研,主编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导则,有力保障了贵州省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实施。

  用坚持闯关夺隘

  该团队积极响应贵州省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的号召,通过持续科技攻关,主编了贵州省首部磷石膏建材地方标准《磷石膏建筑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筹建磷石膏建材高标准、全参数的科研和检测实验室,降低工程造价,突破工业废渣在土木工程领域应用技术难题。

  “十三五”期间,以贵州省科技厅成果推广项目《超低水泥用量高性能机制山砂砼的研发及应用》为依托,该团队进行超低水泥用量高性能机制山砂混凝土技术推广和应用,累计完成487万方混凝土的技术推广,水泥比同行业降低约20%,节约水泥约35万吨,创效近1亿元。

  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团队课题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省级工法1项,申报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3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3项,是贵州省建材研究及成果转化领域的领跑者。

  该团队负责人徐立斌说,做研究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他希望团队的每个人都能够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在科研路上,坚持一起走到底。

  


原文链接:http://zfcxjst.guizhou.gov.cn/jszx/jqdt/202105/t20210508_68021633.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