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我省举行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集中签约仪式,通过“主会场+各市分会场”网络视频的形式,16个地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进行集中签约。
此次签约,标志着“合肥模式”正式走向各市,迈出了“省会示范、辐射各市、服务全国”的关键一步。
城市生命线包括城市燃气、桥梁、供水、排水、热力、电力、电梯、通信、轨道交通、综合管廊、输油管线等系统,是维系城市正常运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形成了以场景化应用为依托、以智慧防控为导向、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市场运作为抓手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实现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
眼下,我省正在积极推进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
此次签约之后,各方责任主体将围绕组建工程建设联合体、推进省级监管平台和监测网建设、完善技术规范体系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在省级平台建设上,突出平台的监督管理、技术服务、决策支持等主要功能,与各市监测系统功能协调联动;在联合体组建上,按照市场化机制,由各市级国资平台公司,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对接,组建城市生命线安徽工程建设联合体,成立本地化公司,作为实施主体,在今年10月底前全面启动覆盖燃气、桥梁、供水、排水防涝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设,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1+16”运行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前不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中国人保财险安徽省分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创新“保险+科技+服务”模式,通过保险金融工具运用,支持我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等建设运行,完善以保险兜底的闭环机智,将其打造成为“合肥模式”“安徽样本”的创新点。
按照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的意见》要求,到2022年,基本构建以燃气、桥梁、供水为重点,覆盖16个市建成区及部分县(市)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主框架;到2025年,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覆盖,力争16个市全部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形成城市安全发展的“安徽样板”。(本报记者何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下一篇:一图读懂“韧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