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交桥和城市建筑外墙长满植物,目之所及皆为绿色……一座绿色“立体城市”正在重庆形成。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由于相对复杂的地形地貌,用地条件相对紧张,在城市建设中形成了大量的高切坡、堡坎、挡墙及自然山体崖壁、立交桥等立体界面。长期以来,这些立体界面成为城市绿化的难点。
针对独特的山地城市特点和自然禀赋,重庆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顺应山地城市的发展特征,对城市立体界面实施绿化,不仅较快实现了城市增绿覆绿,还构建了多层次的城市立体绿网,精心塑造了一座“站立”的绿色山城。
荒坡变身绿“挂毯”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菜袁路兜子背的荒山坡近日换了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绿色“挂毯”。“就在3个月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的荒山坡。”重庆市渝中区两路口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潘洪林对记者说,“在渝中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及区城市管理局的指导下,我们对兜子背荒山坡进行植绿补绿,实施立体景观提档升级,栽种麦冬5吨、三角梅2100盆,将荒山坡变成绿景,提升了城市颜值。”
坡坎崖是重庆常见的山地形态,一些坡坎崖因未进行绿化,以前曾有人形容如“山地秃斑”。重庆市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积极实施像“挂毯”一样的坡坎崖绿化美化工程。截至目前,重庆市在中心城区实施坡坎崖美化治理工程项目303个,在中心城区外各区(县)实施坡坎崖绿化美化治理工程项目914个,总面积约1338万平方米,坡坎崖绿化美化持续巩固提升,基本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处处花香”。
重庆市两江新区礼嘉街道礼仁立交桥附近的礼仁立交边坡绿化项目,是重庆市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的一个“代表作”。原始场地内存在大量高边坡、格构挡墙和周边居民私垦的菜地,最大高差在50米左右。该项目利用场内形式多样的边坡、堡坎和台地,将原有的荒坡地变成了立体型游憩空间——礼仁公园。
把坡坎崖打造成景观不是易事。礼仁公园采用立面色块灌木地被造景、堡坎挂网攀爬安吉拉月季、缓坡植物群落构建、格构生态覆盖绿等方式,打造“挂毯”式的边坡景观,既消除了安全隐患、美化了立面景观,又将山城百姓“爬坡上坎”的生活场景融入公园,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两江四岸成为绿色生态廊道
据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江、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形成重庆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空间格局,堪称重庆市主城区最重要的生态廊道。自2019年起,重庆市着力整治“两江四岸”,优化完善岸线生态系统,将沿岸的湿地、滩涂逐步建设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市民亲水绿带;对主城区存在的消落带进行立体生态修复,因地制宜治理岸线消落带,构建出立体、丰富、多层次的城市生态绿廊空间。结合城市水体整治和消落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庆市推进“两江四岸”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生态型岸线转变,在中心城区形成功能多样、层级丰富的滨江绿地公园体系,构建起以水生态建设为特色的生态框架体系。通过合理搭配乔木、灌木、花卉、草坪等,推进园林绿色、彩化、香化和美化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了“两江四岸”的绿化品质。
目前,重庆市正将“两江四岸”建设成为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山清水秀生态带、便捷共享游憩带、人文荟萃风貌带、立体城市景观带”,努力打造城市与山水和谐交融的生态绿城气质。
第五立面“穿绿衣”
在建筑学领域,楼顶被称为城市的“第五立面”,是一座城市空中景观效果的展示窗口。据重庆市城市管理局绿化处处长廖聪全介绍,与平原地区的城市相比,重庆市“第五立面”面积较大,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0%,对城市整体风貌影响较大。为此,重庆市积极为城市建筑立面穿“绿衣”,对建筑屋顶、外立面、高架桥、轨道立柱等多区域实施立体绿化,尤其是以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类建(构)筑物的立体绿化为重点和先导,推进屋顶绿化和墙面绿化,让城市呈现360度的美。
为积极探索立体绿化模式、提升城市颜值,重庆市政府专门印发《重庆市城市立体绿化鼓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大力推广、实施城市立体绿化,明确要以城市建(构)筑物屋顶、墙体、桥柱、护坡、挡墙等为重点,分类别、分区域有序推进全市城市立体绿化建设,做到宜绿则绿、应绿尽绿,构建满城皆绿、满目皆景、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重庆三维立体绿化空间格局,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和生活品质。
为鼓励地上建筑屋顶绿化,《办法》规定,凡是种植土厚度大于等于0.3米的地上建筑屋顶绿化,可按实际绿化面积的20%计入建设项目附属绿地面积。对地上建筑垂直绿化,挡墙、崖壁、建(构)筑物的外立面等实施模块式、铺贴式垂直绿化的,可按实际绿化面积的10%计入建设项目附属绿地面积。
同时,为推进立体城市绿化,重庆市还鼓励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开展“最美屋顶”“最美阳台”“最美坡坎崖”等最美城市系列评选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立体绿化建设。一座“立体绿城”正在重庆人民的不懈努力中呈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