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建设始终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今天起本版推出“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系列报道,分别从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补足市政设施短板、推进无障碍改造、扩大生态空间等角度,展现各地打造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的生动实践。
——编 者
“瞧,飞行里程超过99.8%的用户。”徐萌打开手机上的航旅APP,一条条出差航线密集交错,伸展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过去一年,这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飞行里程达5.3万余公里。江苏淮安的石板老街、福建泉州的红砖古厝、西藏拉萨的八廓街,既是他出差的足迹,也是中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脚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徐萌和同事们在做的,正是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微改造,让更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活起来、传下去。
延续历史风貌
设计做减法,细节做加法
“我有心回宋营见母一面,怎奈我身在番远隔天边……”午后阳光正好,北京东城区崇雍大街的一棵槐树旁,六七位京剧票友拉着京胡,弹着月琴,敲着板鼓、大锣,一段《四郎探母》赢得阵阵喝彩。
北接地坛、南连天坛,全长5.2公里的崇雍大街,由雍和宫大街、东四南北大街等多条街道组成,串起7片历史文化街区。由北向南,青砖灰瓦的古朴四合院、鎏金挂檐板装饰的中式铺面房、拱门砖雕的屋宇,渐次过渡到简约精致的现代建筑。漫步在大街上,不仅能看到唱京剧的戏迷,还有坐在矮板凳上下棋的棋友,京味十足。
两三年前,这里店外经营吵嚷占道、私搭乱建影响风貌、市政设施零散分布。“如今的街道宽敞清爽了许多,老建筑也修缮了,能找回儿时的记忆。”附近居民兴奋地说。
改造提升的背后,是徐萌和几十名同事上千个日夜的巧思和付出。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尊重其真实性、完整性,延续历史风貌。”明确保护更新的原则后,徐萌和同事广泛搜集历史资料,甚至翻出一套60多年前的老北京照片,发现大街的特色就是多元并存、北古南新,从古朴四合院向近现代建筑群过渡。“但是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建筑原有的风貌轮廓被广告牌匾、违章搭建等‘遮挡’住了。”
先做“减法”。项目团队替建筑“卸妆”,拆除多余的外包门罩和片砖,恢复风貌多样性;为线杆“瘦身”,将大街上230多根杆件精减至77根;让电箱“隐身”,或挪到街巷里侧、砌上灰砖,或布上绿植,既美观又节约了宝贵的公共空间。
再做“加法”。过去在一些老城更新改造中,多采用“贴”仿古片砖的方法。在雍和宫大街,项目团队下了“绣花”功夫,采用传统营造工艺,通过老砖糙砌等方式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前后近两年,改造共回收利用了55万块旧砖、13万片旧瓦,旧材料回收利用率超80%。
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街区修复并非“一刀切”。项目团队为居民和商户提供了48种门窗菜单选择,例如灯笼锦、龟背锦等窗棂样式,随墙门、如意门等院门种类,做到和而不同,从“我给你设计”到“一起来设计”,形成个性化方案。
“项目团队专门请书法家帮我设计了牌匾,和老北京特色很搭。好多顾客都说,我们店比以前更干净、更有特色了。”红框绿棂的传统式样窗户、万字纹案的鎏金挂檐板、搭配悬挂的6盏红色灯笼,开了30多年的北新桥卤煮老店呈现“旧颜”却更加亮眼,老板叶景锐很满意。
“老百姓对于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其实特别强。治乱疏解并不等同于整齐划一,过去改造主要是拆违,单方面告知哪些不能做。现在通过平等沟通,提供更多的方案选择,告诉他们能干什么,可以激发百姓参与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徐萌感慨。
37岁的徐萌,从小和姥姥生活在名人故居林立的天津五大道街区,对历史文化保护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见证了近10年来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日益兴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共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超过1200片,确定历史建筑约5.75万处;与2016年底相比,历史文化街区的数量翻番,历史建筑增长近5倍。
“每干完一个项目,看到一条条古街巷更好地传下去,那种自信就是文化自信。”徐萌说。
改善人居环境
尊重各方权益,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与北京遥遥相望的江苏南京老城南,小西湖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再生已经持续了7年。在这里,明清建筑用地占比约40%,由于年代久远,一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落后。
“排水是最头疼的,一到暴雨季节就淹水,只能穿着拖鞋走”“燃气就前街有,炒菜还得用煤气罐”……老巷道路空间狭窄,难以铺设满足生活需求的各类市政管线。空中缆线乱似蜘蛛网、地上井盖多如百衲衣,这是小西湖片区居民的烦恼,也是不少历史地段面临的共同问题。
建筑师们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尽量满足街区老住户对现代化生活的需求,走出了一条“新旧共存、包容共进”的路子。
参与小西湖片区改造的项目团队,先将所有市政管线规划进有限空间。
“最宽的巷子,宽度也不过三四米,按照常规管线间距要求,难以解决雨污分流、埋设各类管线的需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李新建介绍,在保障建筑安全性的前提下,项目团队系统梳理了片区内的各类管线铺设形式、占位间距等,打造“微型综合管廊”,将雨污分流、燃气、消防喷淋和室内消防栓给水、信息和智能化缆线等10余种管线“一廊打尽”。
零距离施工尽量不扰民,则是团队要完成的另一个挑战。
南京历史城区保护建设集团董事长范宁介绍,为了减少对居民的影响,施工尽量换成了小型机械,并且分段实施,每次开挖20米左右。前期的改造实实在在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等后期施工时就有居民主动表示“哪个不让挖,我去做工作”。
2021年初,70多岁的居民陈鸿荣搬回老院子,惊喜地看到了古色古香、温馨敞亮的新家。
“以前院子里人均居住面积才10平方米,5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特别挤。如今有了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陈鸿荣说,院子搭出阁楼增加了储物空间,开凿窗户增加了室内光亮,还利用已搬迁房屋引进社区活动室等,老居民、旧院落、新空间和谐共生。
“里子”改善了,“面子”也扮靓了。
透过镂空院墙,100多年的石榴树、60多年的枇杷树等花草绿植尽收眼底,居民刘光纪家的院落成了小西湖片区的网红打卡地。“原本项目方只是和我商量能否改造院墙,让游客能从外头看看。既然他们能尊重我的想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干脆把门打开,大家一起赏景。”刘光纪笑呵呵地说。
“如果说城市历史文化是大海,居民就是参与其中的水珠,每一粒水珠都是无价之宝。”在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韩冬青看来,充分尊重各方权益,不愿意搬走的居民也可以通过租赁、共享的方式参与片区改造,反而促成了和而不同的街区风貌和环境活力,形成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最大同心圆。
传承城市文脉
加强活化利用,让百姓在生活中触摸历史
“泉州是个处处见历史的城市,很值得去走一走。”被问及喜爱的城市,徐萌经常给自己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泉州“打广告”,“尤其是传统节日期间,街巷两旁缀满闽南花灯,节日氛围很浓。”
假日期间,位于泉州西街的府里闽南城市复合空间很热闹。一楼,滴水兽陶瓷、古厝冰箱贴等闽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二楼,竹椅供喝茶聊天;三楼天台则可以赏景拍照。“泉州申遗成功,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今年春节营业额破了纪录。”店长黄跃昆说。
向南约800米的金鱼巷,从外地回乡创业的80后岱俊琦正忙着打造非遗空间:“泉州的蟳埔文化、香料臻品、梨园戏曲等都很有特色,通过街巷轻体验,能够让更多游客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活化利用是促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近10年,不少老街巷通过培育新功能、新业态,焕发新活力。在江苏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鼓励街巷两侧开设公共食堂、24小时城市书房等小型服务设施,为社区发展增添活力;在广东广州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引入多种业态,项目整体完成后预计可为地区新增就业岗位1300个……通过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历史文化街区和现代生活实现了有机融合。
但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也面临不少困境。不少历史建筑的产权构成极其复杂,200多平方米的房子甚至有几十名产权人,对于活化利用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前期的沟通成本很高。此外,现有的工程技术标准多是针对新建建筑,不太适应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需要。
“如果按照现行标准施工,可能不利于历史建筑保护;如果不执行这些标准,修缮后又难以通过验收。”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探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孙永生认为,应当探索适应性的新材料、新技术,并且制定适应历史建筑特点和使用需求的具体方案,让保护和利用有效结合。
徐萌曾经调研过多家城市更新行业的企业,普遍反映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的前期资金投入大、成本回收周期长,但国有产权房屋的租赁期限往往较短,投资回报率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参与保护更新的积极性。“如何让技术标准更灵活变通,鼓励各方主体在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有关部门在积极推动探索的问题。”
最近,徐萌在北京、淮安和拉萨3个城市间跑得更勤了,每个保护项目每天都有新火花、新进展,让他停不下,也不想停下。“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一个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守护我们的历史文脉,就是我们这群人的最大幸福吧。”他说。
摘自《人民日报》2022.03.16记者丁怡婷
上一篇:以“绣花”功夫促修复
下一篇:关注细节 关爱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