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主干道是一个城市的主动脉,那么分布范围广泛的背街小巷则是毛细血管,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的也最为紧密。今年以来,湘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打通一条条民心之路
今年国庆前夕,湘潭霞光社区居民群里被一片“点赞”声给“刷屏”了,让居民们称赞地正是家门口一条小巷子的环境整治工作。五霞巷是社区里的一条背街小巷,这条长800米,宽3.5米的小巷子是附近2000户居民以及建设路小学1000名学生出行的必经之路。由于基础设施陈旧,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地下管道还经常堵塞,严重影响了周边店铺的生意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今年9月份,五霞巷环境整治工作正式启动,经过提质改造后的五霞巷,路面破损、管道排污问题得到了解决,破旧围墙被修缮一新,还增设了环卫设施和宣传文化墙,施划了交通标识标线,真正满足民生细节,为周边居民营造整洁有序的生活环境。
(改造中的五霞巷)
(改造后的五霞巷)
“经过提质改造,解决了摩托车乱停乱放的问题,居民们出行也方便多了”芙蓉社区工作人员王乐介绍,葩金路巷是一条辖区大部分居民出行的必经之路,周边居民多次反映小巷内车多乱停问题严重。在此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工作中,岳塘区城管执法局牵头对葩金路的破损路面进行了提质改造,在小巷两边施划摩托车停车位,杜绝了摩托车乱停乱放现象,对影响出行的停车位进行积极协调后取消,真正还路于民,现在的葩金路小巷焕然一新。
(改造后的葩金巷)
奔着问题去,改出实效来。为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湘潭各级城管部门将背街小巷提升改造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好群众的糟心事、烦心事,在全市范围内推选出11条背街小巷作为重点对象,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实事,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背街小巷环境卫生、街巷秩序、市政设施、灯饰照明等市容环境突出问题,打通了一条又一条民心之路。
“一巷一特色、一景一格局”
打造一条条文化之路
一座城市的历史韵味,不在高楼大厦间,而是在一条条街巷中,背街小巷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里子,更是一座城市的烙印。
湘潭雨湖区由义巷是一条有着500年历史的老巷子,也是周边近600多居民的主要出行通道。“现在不仅路好了,而且每天路过时还能学习到这么多的中国传统美德,一举两得。”文武是由义巷附近的老住户,她告诉我们,每次和9岁的孙子经过由义巷时,她总会让孙子多看看墙上的“好家风、好家训”故事。如今的由义巷被打造成“家风家教主题故事街巷”,路面全部铺上沥清,下水管道经过了整治,两边墙体被打造成家训、家风、家教等内容,让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融入居民日常生活中,在硬件得到改善的同时,居民精神文化也得到了洗礼。
(改造前的由义巷)
(改造后的由义巷)
经多次实地走访,结合每条街巷的实际情况,湘潭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确定了“一巷一特色、一景一格局”的思路,即在综合治理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深挖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重点围绕“好家风、好家训”、“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等主题对沿街墙体进行立体式包装,让改造后的背街小巷既方便群众出行,又体现文化特色,让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提升。
(和平社区马坡里巷已打造成为一条以
“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为主题,
具有“和”文化内涵的文化长廊。)
定格人间烟火
搭建营商环境优化之路
湘潭启动11条背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工作,不单单是对民生诉求的响应,更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每到周末,雨湖区风车坪巷子里从不缺乏年轻人的身影,走进风车坪巷,宛如置身在画卷之中,只见两边房屋青瓦白墙,一派“白石雅韵,水墨街巷”的徵派民居风格。巷子内大大小小店铺约20来家,好吃好玩的应有尽有,穿街走巷的人络绎不绝,浓浓的市井风情,人间烟火在这里被定格。
“在整治工作开展之前,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专门向周边商户收集意见,对大家反映强烈的私自安装地锁和餐饮油污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治理”,雨湖路街道党工委委员朱哲涵介绍道。今后,街道和社区还将采取重点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促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环境变好了,来这里打卡拍照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我们招商工作很有帮助。”香樟创业负责人李登表示,目前风车坪巷已引进了文创企业、美食、手工、协会等各类业态达32个,形成了特色小吃、酒吧夜娱、文创文艺等多种业态集聚。
(整改后的雨湖区杉树巷)
(整改后的岳塘区双腊路)
要改,更要管。针对提升改造完成的背街小巷,湘潭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将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凝聚多方监管合力,探索共治共管新模式、新机制,从绿化、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严格按照背街小巷提升改造后的管理要求,加强管护力度、巩固改造成效,并尽快形成长效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