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事件报道 > 数字赋能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数字赋能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3-02-18作者:admin来源: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近年来,各地致力于处理好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关系,通过“互联网+”手段,全面提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管理的信息化与智慧化水平,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扫描测绘建立信息档案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要求“对各类保护对象设立标志牌、开展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

  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对历史建筑和部分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建档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数字化测绘建档方式具有效率高、精度高、完整度高的技术优势。

  历史文化街区测绘建档工作中,广州市在已有移动测量技术的基础上,定制开发高精度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高效采集道路沿线高精度、高密度的三维真彩色点云数据及360度实景影像。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融合高精度惯性导航系统、高速激光雷达,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数据获取效率,有效支撑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测绘建档、虚拟展示和保护宣传工作。

  河北省廊坊市也组织技术人员对城区内的历史建筑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和建档,让每一栋历史建筑拥有了自己的数字化测绘档案。

  位于廊坊市永华东道的老天桥是连接城市南北的主要通道,承载着很多廊坊人的记忆。廊坊市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及时获取老天桥的点云数据及三维坐标信息,通过绘图软件、模型制作软件等,转化为三维模型及线、面、体等各种图件数据,获得精细的实景三维模型,完成了老天桥所有构件及其空间位置关系的勘查与测量。

  数字化测绘档案为历史建筑平面图、立面图、精细三维实景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和精细化等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使得百年老天桥拥有了“身份证”,让历史建筑“活”起来,为留住城市文化印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添了数字内涵。

  打造场景激活文化基因

  应用场景多样化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了数字化新路径。部分地区将数字化场景和古城保护结合起来,构建了家底清晰、标准统一、动态高效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张图”,让数字化的“新”和历史性的“古”找到了共存的空间。

  部门职能交叉管理难、古城更新风貌管控难、文物风险监测预警难、文化资源活化利用难……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古城的保护利用面临着这些难题,而全新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则巧妙给出了解题答案。

  绍兴市越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通过对绍兴古城进行全域扫描、矢量建模、定期更新及历史建筑的高精度测绘建档,建立了古城实景三维底图,集成数据资源302类,涉及市、区两级部门共34个,摸清了古城“家底”。在此基础上,该应用以“1”个三维实景底图叠加“N”个资源数据图层方式,构建数字孪生底座,实现一图总揽、多层协同的共建模式,打造出区域综合智治样板。整个应用包括全域数字化保护、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文化基因解码利用、文商旅融合服务五大场景。

  全域数字化保护场景经过“全息扫描”,让9.09平方公里古城内的单体建筑、历史街区等都有了云上的“孪生兄弟”,古城的格局、风貌肌理,甚至建筑形态与色彩,都可以真实呈现;城市更新项目风貌管控场景则是古城“颜值”的数字“管家”,对于空间布局是否合理、建筑高度是否合适等方面有疑问,通过它都一目了然,并能够以此科学决策建筑的“去”和“留”;不可移动文物智慧监管场景则通过数字赋能、智慧监管,给绍兴古城管理人员安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应用上线以来,越城区进一步优化了古城保护利用机制,提高重大项目科学决策效率,实现历史文化保护智能化、常态化,服务群众实现全覆盖。”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越城区将继续以实用、实战、实效为导向,迭代升级各个应用场景,进一步激活文化基因,打造文脉传承古城样板。

  搭建平台实现科学管理

  在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过程中,部分地区应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整合相关数据,实现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

  去年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启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项目,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据库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一张图”应用系统等。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搭建管理平台能够全面整合全市历史文化资源,为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是落实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项目于去年9月完成一期建设并试运行。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和途径,可以整合名城申报工作中的各类要素的基础资料,构建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料库,实现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智慧管理、科学分析、决策支撑、动态监测等功能。

  “一期系统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图上名城、名城管理、统计分析、考古工作、政策法规、文献著作以及系统管理七大模块。”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图上名城模块以电子地图、影像地图为基础框架,实现点、线、面各类保护要素的显示与交互操作,提供资源管理、全局搜索以及地图工具等常用工具组件,同时可实现相关规划成果统一管理,为编制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相关负责人表示,连云港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全部建设完成后,会在满足数据查询基础上,兼顾数据的监管工作;与现有安全监控等平台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建设平台汇集历史文化名城所有保护要素,搭建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数据库,更好地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管理和保护。此外,还可推广应用平台信息和数据,使得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为公众熟知、更好地服务公众。

  同样,去年6月,山东省聊城市推动建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基本实现对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街区的档案管理,对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助力加强对全市历史文化名城各类保护要素的管理。据介绍,该平台分为管理端和公众端,其中管理端用于对各类保护要素进行管理,公众端用于展示名城保护成果和历史文化。

  在管理端,管理人员利用GIS技术,通过一张图建设、专题数据库建设,将名城、名镇、名村等的保护规划进行落图展示和利用,将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测绘建档数据整理入库,实现数字化管理,并安装监测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的摄像头,实现动态监测。同时,针对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建筑等保护要素,实现各县(市、区)数据线上交汇功能以及市级保护对象的申报管理,设置科研申报管理功能,实现线上申报、线上审批等。此外,平台还开发了针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修缮、提升等项目全流程管理功能模块,实现项目全流程、透明化管理;设置历史建筑第三方线上巡检功能,实现保护对象现状实时备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数据驾驶舱,用于全面展示保护对象及项目进度信息。

  在公众端,市民可以通过古韵河流、大美古城、全民参与等栏目,了解保护规划、保护名录、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信息。在古韵河流栏目中,平台重点对大运河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行专题展示,充分利用两河历史文化挖掘的成果,展现聊城市“因黄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历史文脉;在全民参与栏目中,市民可以通过拍照、拍视频等方式,随时随地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增强全民保护意识;在大美古城栏目中,平台通过VR(虚拟现实)、GIS等方式,对古城现状、古城业态进行全方位展示。


原文链接:http://hnjs.henan.gov.cn/2023/02-16/269044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