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住建动态 > 天津日报:“七个着力” 笔谈

天津日报:“七个着力” 笔谈

发布时间:2023-11-04作者:admin来源: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天津日报 2023年10月30日 第09版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握“七个着力”重要要求,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不断书写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新篇章。

  

  

  

  “七个着力”

  ●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居于“七个着力”首位,不仅突显出党的领导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彰显出新时代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加强理论武装,扛起党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责任与担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肩负好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在理论武装上,着力加强全党同志全面学习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之光,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领全体党员干部把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在教育人民上,着力加强党领导人民精准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人民谋幸福的任务要求,指导人民把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成效转化为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具体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而带领人民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力量。

  勇于改革创新,激发党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活力与动力。改革关乎命运,创新决胜未来。党加强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要善于在危机变局中占先育新,充分发挥制度作为创新之基的导向作用,推动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活起来、强起来。建立完善与新时代融媒体信息传播格局相适应一系列配套的体制机制,加大推进媒介深度融合改革力度,释放符合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活力。紧紧抓住人才作为创新之本的这个关键要素,以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宣传思想文化胜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以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夯实“四力”人才之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

  敢于善于斗争,提升党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本领和水平。风险挑战需要应对,矛盾困难需要斗争。迈上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征程,面对不同思想文化体系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极为形势严峻,国家舆论格局更加复杂多变,亟须加强党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上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的养成。要着力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下功夫,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着力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新领域新技术新应用的掌握能力上下功夫,提高占领信息传播阵地制高点的机会,敢于与黑色地带作坚决斗争,善于争取灰色地带,积极巩固和拓展红色主阵地,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着力在提升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全民善于运用法律武器,构筑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屏障,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的良好新局面。

  (作者:万希平,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更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以牢牢掌握党的全面领导强基固本。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使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始终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坚强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凝心铸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要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更好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

  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根聚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方法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要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转“变”为“增”。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广域传播和深入人心。

  (作者:于家琦,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天津市舆情研究中心主任)

  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涵养价值共识,筑牢思想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中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深刻领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定位。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体现国家和民族的理想和精神。党的二十大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高度,明确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是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定位,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凝聚和激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发挥着培根铸魂的重要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包容性,决定其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和引领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

  深入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眼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任务。这表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入脑入心”转向“见行见效”的新发展阶段,强化引领地位、突出广泛践行,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任务和根本遵循。

  科学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持续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制度化,坚持贯穿结合融入、落细落小落实,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学校教育和日常生活,体现到文化建设全过程,贯穿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作者:叶国平,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阵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当前,新闻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机构成,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和推进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开拓新闻舆论新格局,成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目标。

  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拓宽主流思想广度。让主流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党的声音成为最强音,让主流价值主导社会舆论,要求主流媒体对广大受众的广泛覆盖和有效传播。当前,媒介生态正面临新一轮变革,传播技术迭代增速,传统传播手段的传播广度力度被削弱。受众在哪里,新闻舆论工作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要不断加强媒体融合力度、建构并完善全媒体传播体系,使主流思想文化得以克服时间空间限制,实现面向最广大受众的最大范围传播,拓宽主流思想文化的广度。

  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确立主流思想向度。坚持正确新闻舆论导向,有助于确立主流思想向度、凝聚社会共识、把准社会思想文化的走向。新闻舆论引导力强,就能够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来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当前,通过新闻舆论工作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挑战考验时刻存在。进行思想舆论引导,需要主流媒体提升议程设置技巧、正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适应并创造适合新媒体生态的话语及叙事模式,持续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社会思想文化走向把好关、掌好舵、护好航。

  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凸显主流思想温度。新闻舆论影响人与打动人,关键在于通过优质内容生产,增强对受众吸引力与感染力,凸显时代温度。新闻舆论要“在人的心灵里搞建设”,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观念,提高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明确受众所思所想。发现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群众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材料,从而影响人、感染人、温暖人。使群众爱听爱看、引发共鸣,有效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温暖人心。

  提升新闻舆论公信力,增强主流思想信度。新闻思想文化作品能获取忠实受众的关键,在于以新闻舆论公信力增强受众“黏度”,增强受众对新闻舆论中所含主流思想及价值观的信任度。随着“后真相时代”到来,虚假信息层出不穷,为主流媒体建立好口碑和提升美誉度带来契机。加强新闻社会责任感、增强信息核查、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用百姓情怀赢得百姓支持,用人民本色赢得人民信任,用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尊重和人民赞誉,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人民对新闻产品和主流思想文化的信任感、认同感与忠实感。

  (作者:李世强,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赓续中华文脉的思想指南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现代转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可从四个方面理解把握。

  坚定文化自信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近代以来,由于国家衰败、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一落千丈,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恢复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保持赓续中华文脉的自豪感和主动性,肩负起赓续中华文脉的神圣使命。

  把握中华文明特征是赓续中华文脉的基础。明确自身文化的特性是赓续文脉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优秀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我们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必须坚持的要素,否则这种赓续就会因偏离根本而失败。其中,连续性在五大特性中居首,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的必然性。赓续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从文明和历史的连续性中寻找答案的重要途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赓续中华文脉的目标。赓续中华文脉不是机械地赓续,而是要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获得文脉赓续的不竭动力。实现这一目标,客观地需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当代赓续中华文脉的中心任务。

  做好“第二个结合”是赓续中华文脉的法宝。“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种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互相成就,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我们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法宝和必由之路。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白文刚、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传播研究所夏博阳)

  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

  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强调了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方略提供了理论和行动的根本遵循。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需要凝心铸魂,团结激发人民群众更大的建设热情,增强精神力量,使人民群众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事业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形成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更直接感受到精神文化的满足和愉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也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为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两个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和特征,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供给和保障充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活跃发达,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才是全面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因此,要提高政治站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把发展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度来看待。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的同时,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民对高质量、精品化优秀作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数字文化的体验有更高期待,对文化保护传承和文旅发展、文体发展有更高要求。面对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解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注重提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建设质量,加快构建文化领域的新发展格局,增进民生福祉,实现文化惠民。

  (作者:陈鹏,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融媒体研究中心研究员)

  加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既需要理解坚持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重视人文交流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认识到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构建的重要性,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增进文化自信。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国家认同存在与发展的根本之源,也是我们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自信心、自豪感、包容心产生的不竭动力,更是我们倡导和践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的自信与胸怀。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夯实支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文化基础,修炼好“内功”,而坚持文化主体性则是“内功”修炼之基,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根本保障。

  释放国际人文交流活力,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际人文交流在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重要性,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把我们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人力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国际人文交流是以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打动人,以一段段真挚的情义感染人,讲好中国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最佳方式。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被列为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内容之一,无疑是对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共生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文明文化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以文传声,也是以人传文,要释放人文交流活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才能“活起来”“火起来”“暖起来”。

  搭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中华文明具有和平性,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国际场合阐述中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论是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还是北京文化论坛,我们用实际行动倡导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同时也不断搭建世界性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推进全人类文明共同发展进步。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之力,并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作者:邵红峦,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研究员)

  (本组部分文章为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青年项目TJZZQN22-002阶段性成果、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23YZD-07阶段性成果)



  


原文链接:http://zfcxjs.tj.gov.cn/xwzx_70/zjdt/202310/t20231031_644369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