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基础。最高人民检察院、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近日联合发布一批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从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信息交流和无障碍社会服务3个方面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共建共治共享,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权益。
近年来,多地在推进新城建过程中,通过打造无障碍车位、增设智慧盲道、上线公交盲人导乘系统等智能化改造无障碍设施,建设了人性化、系统化、智能化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无障碍设施,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出行更“无碍有爱”。
增设智能盲道让出行无阻
【亮点】
一些城市在城市道路内增设了内嵌电子感应器的智慧盲道,同步配套智能助盲指引系统。当盲人市民过街时,随身配备的智能手环、手机APP等会激活智能系统,提醒来往车辆减速礼让,指引盲人市民安全通行。
【镜头】
为帮助视障人士安全出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在去年启用了智能盲道斑马线,该盲道斑马线将视频监控及射频识别设备相结合,更大程度上提升了交通安全系数。
“之所以增加盲道设计,是因为去年5月我们接到群众反映,这条路附近的视障人士比较多,大概有100多名。由于该路段缺少无障碍设施,视障人士通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说。去年10月,经过多次调研和技术研发,南宁市相关部门在该路段增设了一条内嵌盲道的斑马线,长度近30米,同步配套智能助盲指引系统,并为视障人士配发了芯片手环。据介绍,每当有视障人士过街时,助盲指引系统就会感应到他们手环的信号,路口南北两侧的LED显示屏、警示灯、语音提示器等设备通过视觉和声音的方式,对过往车辆进行预警,提醒车辆减速礼让。“通过这条斑马线的时候,手环不一定要拿在手里,放在口袋里面,助盲指引系统也能感应到,这让我们行走更加方便。”视障人士陶进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路面设计上,该斑马线呈颗粒状,踩上去的凹凸感可以为视障人士指引方向。到了夜晚,助盲指引系统还会发出激光提示,让他们过街更安全。
今年10月,湖南省株洲市首条内嵌电子设备的特殊盲道正式启用。这条盲道位于天元区长江北路和明珠路交汇处,横贯主干道的地下通道。相关部门在该路段原有的盲道中增设电子设备,智能引导盲人行走,改善他们的出行体验。这条盲道中间每隔一段距离就内嵌电子感应器,在每个拐角处都安装了电子喇叭,盲人通过手机APP,就可以无缝链接到电子盲道引导系统,手机端和电子喇叭会语音提示,同时还伴有障碍物和楼梯提示功能,指引盲人市民安全通行。
上线交互系统让引导无碍
【亮点】
一些城市打造了智能语音交互的公共厕所、公交导盲系统,盲人可以唤起语音交互系统,不仅能询问一些公共设施的具体位置,还可以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发出警报寻求外界帮助。
【镜头】
“您的正前方是并排着的智能马桶、儿童马桶,您的右手边是洗手池……”这句引导声,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江汉社区一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里。
据了解,这种“AI智能化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在江汉社区已经有7个,有的设在小区内,有的位于公园旁,也有的在商业体里。在这样的公共卫生间里,只要一 开门,AI智能人声引导系统就会语音播报卫生间内的设施情况和位置。
“这是我们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人声引导系统。有了这套系统,他们在进入私密的无障碍公共卫生间后,能独立迅速对屋内的设施进行准确定位和使用,再也不需要四处摸索寻找洗手台了。”江汉社区相关负责人说。除了配置智能马桶、改良版的双柄扶手及靠背,卫生间门内侧加装了关门拉手,可以方便乘坐轮椅者关门。同时还专门配备盲文引导、警报铃并配置儿童坐便器和多功能护理台。
不久前,浙江省杭州市推出了公交盲人导乘系统2.0版——视障人士可以通过摇动手中的智能手机,快速知晓车辆距离、等候站点的位置情况。
据了解,候车时,视障人士只要轻轻摇动手机,就能听到下一班车距离等候站点还有几站才能到达,车辆的距离也将一并告知。如果碰上道路环境嘈杂,视障人士可以把手机贴近耳边轻轻摇晃,这样能更清晰地听到等候车辆所在的位置,避免听不到报站信息而坐不上公交的情况发生。
同时,当司机听到车辆自动播报该到站提醒语后,可以及时知道该站点上有视障人士需要上车,司机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主动找寻、查看、等候该站点的视障人士上车。公交盲人导乘系统2.0版将司机和候车的视障人士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司机与乘客的“双向奔赴”,为视障人士带来更贴心的导乘服务。
人性化改造让服务有爱
【亮点】
一些城市秉持“个性化”和“人性化”原则,综合考虑残疾人类别、程度、特点等多种因素,为残疾人家庭安装智能设备,或在公共场所服务增设智能化设施,促进无障碍改造由基础设施改造向智能化改造提升转变。
【镜头】
如何让残疾人、老年人更好地参与融入社会生活?到广场上打打牌、去公园散散心、舒舒服服洗个热水澡……答案或许就在这一个个“有爱”的人性化服务中。
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一批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切实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合法权益。其中,在“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督促完善过街音响提示装置无障碍功能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深圳市相关部门针对人行横道未设置过街音响提示装置及装置维护管理不当等问题,立即采取措施落实整改。相关部门探索安装新型智能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经试点已规划在深圳市南山区、龙岗区的所有符合条件的新建、改建路口进行安装,逐步在全市全面推开。
不仅在深圳市,江苏省苏州市积极打造示范工程,联合相关部门在劳动路与西环路交叉口安装了12套智能过街音响提示装置。除此之外,苏州市还探索开展了城市公交智慧无障碍导乘服务试点,在全省推出为特殊群体提供私人定制的“无障碍网约车”,满足残疾乘客出行需求。
除了公共场所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一些地方还积极推进居家无障碍设施智能化改造工作。
家住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站北头社区的郑女士,自幼因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致双下肢不能站立,开关灯、拉窗帘、晾晒衣服等很多对正常人来说极为简单的事情,她做起来要付出比正常人多几倍的努力。考虑到她的实际情况,肥城市相关部门将她家纳入今年的无障碍智能化改造范围,为她安装了包括智能灯、电动窗帘、电动升降晾衣架等在内的多项智能化设施设备。
“以往不方便做或者做不到的事情,现在独自一人就可以完成了。”郑女士说,无障碍智能化改造给她解决了大麻烦,让她的居家生活变得更便捷舒适和安全。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3.11.15谢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