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有关部署,成都市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紧盯“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要求,深入分析自身特点,锚定追赶赛道,坚持补短板强体系、抓源头促减量、抓重点惠民生、抓产业促循环的推进路径,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提标提质十大攻坚行动,奋力打造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成都篇章的生活垃圾分类窗口。
一、聚焦全程分类,打好“链条牌”,坚持补短板、强体系。围绕推动居民分类习惯养成,开展宣传发动和社会治理攻坚行动,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公益广告集锦,在交通场站、景点景区、医院学校、商场写字楼等广泛投放,形成浓厚氛围;发挥党建引领“微网实格”优势,把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区(市)县、镇(街道)、社区四级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基层党组织、物业、业委会、居委会“四位一体”推进格局;推动多元共治,引进99家环保类社会企业、77个环保类社会组织,实施300余个环保类社区保障资金项目,推动10万余名志愿者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围绕提升分类投放准确率,开展分类投放攻坚行动,大力开展居民小区、单位投放点标准化改造,新增改造点位6899个。印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编制顺口溜,编写分类歌,上线生活垃圾分类科普APP,普及分类知识,便利市民群众查询;因地制宜开展桶边督导,全市配备通边督导人员超过24000人次。围绕治理“前分后混”,开展分类收运攻坚行动,制定成都市生活垃圾分类车辆标识涂装指引,加大分类收运车辆配置,累计配备生活垃圾四分类车5000余辆。加快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改造建设,稳步推进54座现有转运站开展分类转运改造,新建3座转运站、新增转运能力1300吨/日。围绕提升末端处置能力,开展分类处置攻坚行动,规划建设10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成投运9座、设计处置能力达15800吨/日;规划建设21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设计处置能力6124吨/日。
二、聚焦行业治理,唱响“合力计”,坚持抓源头、促减量。围绕构建“管行业就要管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责任体系,选择“快递、餐饮、住宿、会展”等减量空间大、基础较好、具有窗口示范效应的9个行业,开展行业治理源头减量攻坚行动,市发改委、市文广旅局、市卫健委、市机关事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13个行业部门出台《成都市塑料污染治理2023—2025年重点工作》《成都市党政机关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方案》《成都市医疗卫生机构生活垃圾分类方案》《成都市旅游行业低碳环保绿色低碳消费宣传动员行动方案》等生活垃圾分类行业治理文件。
三、聚焦有感可及,念精“利字经”,坚持抓重点、惠民生。围绕有害垃圾毒性、污染性大,单独收运环境效益明显,开展有害垃圾收运处置攻坚行动,压实生态环境部门主体责任,建成居民小区有害垃圾单独投放、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实现居民小区有害垃圾闭环管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围绕大件垃圾体积大、分解难、搬运难、回收难等特点,开展大件垃圾便民收运攻坚行动,构建市场化运行与对困难群体免费收运相结合的大件垃圾便民收运处置体系。组织开展“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美好家园共建共享”大件垃圾便民集中收运服务周活动,收到市民群众预约近10000单,收运大件垃圾5000余吨,市民群众普遍点赞支持,全网阅读量超过300万人次,收到群众锦旗15面。围绕餐厨垃圾有机质含量多、易腐烂、容易“抛冒滴漏”、具有回流餐桌的风险,开展餐厨垃圾规范收运处置攻坚行动,严格餐厨垃圾收运企业名录管理,完成餐厨垃圾管理办法修订,大力实施一体化收运处置,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四、聚焦市场发力,做优“生态圈”,坚持抓产业、促循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可持续运行,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攻坚行动,延伸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条。坚持规划引领、园区支撑,推动长安静脉产业园修编,按照“一主多点”的格局在全市规划建设多源固废协同处置基地,全市共规划建设1座大型静脉产业园区、9座小型静脉家园。全力推动废弃油脂深度加工,推动二代生物柴油、航空燃油等高能级项目建设项目落地。联合市公园城市局,打通厨余垃圾堆肥产品利用通道,建成温江、蒲江等厨余垃圾消纳示范项目,每年厨余垃圾堆肥近40000吨。深入推进生活垃圾清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利用网格“两网融合”,铺设智能回收设施2500余组,探索“高值带低值”可回收物收运模式,目前全市可回收物日均产量近12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