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洛阳市印发《关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通知》,明确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通过明确保护对象、守住保护底线、加强保护利用等举措,实现应保尽保、传承发展。
保护什么?
根据通知,洛阳市各县区将在全域范围内持续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普查认定工作。
除了要将体现不同历史时期城乡建设发展脉络的街区、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和交通、水利等工程设施作为重点普查对象外,还将加强格局肌理完整、传统建筑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村落的保护。
怎样保护?
措施一:建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数据库。
洛阳市要求各县区及时对各类保护对象设立标志牌、开展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形成“一栋一册”,按照“一村一档”制作传统村落档案,统一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实行挂牌保护。在此基础上,洛阳市将开发“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建立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数据库。
措施二:严格管理,严禁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在城乡建设、城市更新活动中,洛阳市将坚持“留改拆”并举、以“保护、利用、提升”为主的原则,严禁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其中,不得损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得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不得破坏能够体现城乡特定发展阶段、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凝聚社会公众情感记忆的既有建筑;不得破坏传统村落的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环境。
措施三:主动修缮保护,巧用“绣花”“织补”微改造。
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各县区将坚持调研论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制定完善方案,实施一街一策、一村一策、一院一策、一楼一策。充分利用修缮技艺传承人和传统工匠,结合建筑原有形制、结构、材料,运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进行修缮加固,保护、延续建筑组群的传统格局特征和风貌特色。
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居住条件。探索建立历史建筑认养、古树名木认管制度,依靠社会力量做好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如何利用?
措施一:创新“街区+文旅”融合发展方式。
洛阳市要求相关部门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纳入区域旅游线路,立足城市实际,创新“街区+文旅”融合发展方式。
各县区将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建设不同功能的主题街区,结合街区职能区划与业态现状分析,引导近似业态集聚,丰富同类业态的多样性,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街巷。按照“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的理念,积极发展文化创意风口产业,引入名人名家名师工作室、书院书店等业态。
积极挖掘、整合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谋划开通隋唐文化、工业遗产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专线。发展研学旅行,探索开展农耕文化特色研学、乡土生活深度体验游等,将传统村落旅游与其所依托的地方风土资源充分结合。
措施二:加强研究宣传,弘扬历史文化。
各县区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当地建筑文化的系统研究,深入挖掘展示古都文化、牡丹文化、大运河文化、工业遗产文化、非遗文化等精神内涵。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和世界古都论坛、文化年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主题活动。创新表达方式,以影视剧、纪录片、动画动漫、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洛阳市历史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