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前几日,《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对绿色转型作出全面部署。江苏城乡建设开展了哪些“绿色”实践?下一步将如何全面绿色转型?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建设“绿城”,增强气候韧性
近日,常州“两湖”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被确定为江苏第二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下达专项资金支持建设。
常州“两湖”创新区“双碳”先导区鸟瞰。图片来自江苏省住建厅
先导区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从过去的“建筑尺度”扩大到了“城区尺度”。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常州“两湖”创新区计划重点建设零碳排放园区、社区、校区各1个,绿色社区2个,打造集成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基础设施、低碳交通等体系的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将开展推动建筑低碳发展、创新能源供给模式、发展低碳交通等六大行动,全面向“绿”而行。
不只先导区,江苏各地在城市建设中都深植“绿色低碳”基因。江苏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省城市(含县城)已建成海绵城市总面积达1746.77km²,约占建成区总面积31.56%。目前江苏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半径覆盖率超82%。“多点开花”的公园、随处可见的林荫路、串点连线的绿道,这些绿色空间成为城市中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
“《意见》提出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为下一步城乡规划、建设指明了方向。各地须全面融入绿色理念,更加注重生态空间的保护与建设方式的绿色化,做好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的平衡。”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院总工程师刘小钊说,过去许多城市绿地预留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现在,各地要特别关注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突出其作为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生态型基础设施的地位,释放其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城绿关系协调,营造更理想的宜居家园。
“尤其《意见》提到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关键领域。”刘小钊认为,各地应充分考虑气候适应要求,以更科学方式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园林绿化中要优先选择乡土材料、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气候的施工工法,根据气候区位和降雨规律选择适宜的“海绵”技术组合等,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整体适应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眼下,江苏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纲要正在修编,各地新一轮的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即将开展。刘小钊建议在建设多元复合的绿色空间上进一步发力,大力推进城市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和各级绿道体系建设,重视对城市绿地存量资产的评估、盘活和功能品质提升,以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全面提升城市韧性,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绿房”,节能降碳更宜居
综合节能率100%、投用运行后将实现“零碳”排放的超低能耗建筑,今年3月在南京溧水区白马镇农高区建成。这座颇具童话风格的云朵造型建筑,是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4号楼。这座建筑综合运用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做到了“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多的绿色能源持续补能”。《意见》中提到,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都在这个建筑上得到了良好体现。这样高品质“绿房子”将成为江苏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在城市更新中,很多地方也涌现出低能耗“绿房子”。南京玄武区红山路107号有一片老旧实验办公楼、厂房正在更新改造。该项目设计综合节能率约86%,以夏热冬冷地区标志性低碳科技示范项目的标准打造。年底完工后,这些老厂房将摇身一变为超低能耗的低碳科技办公楼。
在南京,绿色低碳已成为民用建筑的底色。“目前南京所有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现在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为75%,比十年前节能率提升30%。”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设计处副处长刘阳介绍说。不久前,南京印发了《南京市绿色建筑标识认定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完善了南京对星级绿色建筑的管理,规范了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工作,有助于推动全市绿色建筑品质提升。今年7月,南京还修订了《南京市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专项扶持办法》,每年设定1000万元,对高品质星级建筑项目、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等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进行引导补助。
记者了解到,南京作为国家绿色建材试点城市,目前试点项目规模、工作进展在试点城市中位于前列,下一步将持续推广绿色建材,构建长效推广机制,提升试点规模。《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发布,该文件将系统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南京将持续锚定《南京市“十四五”城乡建设规划》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积极谋划绿色建筑发展“十五五”篇章,努力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水平,培育绿色建筑示范区域和示范项目,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集聚发展。
示范“绿村”,清洁能源点亮乡村振兴路
从高空俯瞰南京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可见农家屋顶有序点缀着一排排蓝色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是“光储直柔”微电网,由国网南京市江宁区供电公司与湖熟街道政企联动引入。
今年6月,陡门口村获得农业农村部等联合批准,建设“零碳村镇示范村”。“绿电”在村庄的广泛应用,正促全域零碳排放。“不见炊烟”“无明火”,村民王金刚家的冰箱等电器都用上“绿电”,“煤改电”让他家用电安全升级。村口停车场用上光伏零碳充电桩。农忙时节,停车场里可见新型农具,它们“吃入”“绿电”在田间地头劳作,农业生产效率翻倍提升。
“有了这些光储设备,村里用电自给自足,还有余电可变成收益!”尚桥社区党委书记尤枝花说,白天,光伏设备将太阳能转变为“绿电”,除村民自用,剩下的“绿电”储备起来备用。
作为江宁区乡村旅游示范点,陡门口村客流越来越多,对能源的需求也同步增长。“村里原先有两台200千瓦的变压器供电,随着近年乡村旅游发展,村里民宿增加,用电也有些紧张。”尤枝花感慨,有了“绿电”,问题迎刃而解了。
扬中市八桥镇红旗村村民袁明芳家屋顶的16块光伏发电板,也在每天辛勤“劳动”,夏季光照强时每天可给他带来15元收益。像袁明芳家一样,很多村民将装上“金屋顶”,在家门口受益清洁能源。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联手,计划2023年至2025年定向帮扶1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屋顶“生金”。
“光伏产业进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是近两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探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小城镇与乡村规划分院主任规划师袁鸿翔说,此次《意见》关于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内容,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体现良好的延续性、稳定性和时代性。
他认为,农村绿色发展应关注到具体的村庄和村民,各地农村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保护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利益和权益,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黑臭水体,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同时,乡村管理者和规划者应汇智聚力,不断探索创新基层治理的新机制、新模式,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为村庄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活力。
记者 白雪 刘霞 刘春
2024年8月14日《新华日报·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