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审计人员正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渠道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审计,对建设质量进行审核。(审计署供图)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刘世昕
本该扶危济困的扶贫资金却被个别基层干部中饱私囊。6月20日,审计署公告的“2018年移送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的查处情况”就披露了一起典型案例:“四川省古蔺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出现了10余名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贪污牟利,造成扶贫资金损失692.84万元的“苍蝇式腐败”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从县级领导到乡镇村干部,有的在扶贫协会中兼职取酬,有的直接骗取私分扶贫资金,有的插手扶贫工程项目从中牟利,10多名干部都要在扶贫资金中伸把手“揩把油”。
案件源自审计署2016年年底对扶贫资金的专项审计。在审计人员看来,这起多人对扶贫资金“雁过拔毛”的案件折射出扶贫领域反腐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虽然都是“苍蝇式”腐败,但影响恶劣,扶贫资金的防火墙亟待完善。
雁过拔毛,扶贫款被用于给个别退休县领导发补贴
根据扶贫审计经验,公益性扶贫组织财经制度建设相对较为薄弱,又往往成为监管的“死角”,相关人员在扶贫组织中谋取部门和个人利益是扶贫审计重点揭示的问题。“扶贫资金怎么花,有没有用到刀刃上,是我们在县级审计关注的重点”,审计组成员陈荣说。
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古蔺县扶贫与移民局从扶贫专项资金中拨付扶贫工作经费108.4万元给了一个叫做古蔺县扶贫开发协会的组织。这个账面上的细节立刻吸引了审计人员的注意,扶贫开发协会是个社会组织,一般负责向社会筹集捐款资金,为何会需要这么多财政扶贫资金作为经费呢?
审计人员来到古蔺县扶贫开发协会办公室后吃了一惊,小小的一个办公室,挂满了“老区开发促进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栋梁工程小组办公室”等诸多牌子。
牌子多,却等了半天也看不见一名工作人员。大半天过去后,一位年纪较大的同志匆匆赶来,据他介绍,协会有5名工作人员,来自县人大、政协、农工办和财政局等单位。5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退休,不住在县城,已经在市里安家养老,他本人也是刚从市里赶回来的。
审计人员请他拿出账册,结果哭笑不得,这个协会所谓账本就是手写在笔记本上的资金进出记录。
翻开记录,除了社会捐款、给贫困学生发放奖学金等几笔支出外,这个机构每月都在定额向协会会长、原古蔺县政协主席朱文国,协会执行会长、县人大副主任朱博宇等5名协会工作人员发放工资补助,每年还有定额的目标考核奖。
而资金来源全部都是县扶贫移民局拨付给协会的扶贫工作经费。
按照中央规定,领导干部和退休领导干部都不得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确实需要兼职的,不仅要经过审批,更不得领取社会团体的薪酬、奖金和各种名目的补贴,更何况这些领导干部在原单位本来就领取了工资和奖金,还在扶贫资金中领取薪酬,明显违反有关规定。
通过审计账目、与有关人员谈话,审计人员发现,2013年至2016年9月,古蔺县原政协主席朱文国等5人违规在县扶贫协会兼职,并从扶贫工作经费中领取兼职薪酬32.37万元。
2017年2月,审计署将此线索移送中共四川省纪委调查。2017年5月,中共泸州市纪委给予朱文国警告处分,对朱博宇等4人予以诫勉谈话,并追回违规资金。
视觉中国供图
硕鼠食粟,扶贫到户补贴摇身变为村干部的蔬菜大棚
与县级部门主管人员直接挪用扶贫资金损公肥私相比,村级基层干部处于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环节,是扶贫资金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容易产生滞留、挤占、挪用,甚至是贪污腐败的现象,这一环节也成为扶贫审计的重点。
古蔺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该县的扶贫资金和建设项目分散在20多个乡镇数百个村。审计人员经过调研和分析,初步判断要重点关注一些地处偏远的村庄的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组选取了资金分配最多、离城区较远的石屏乡进行延伸审计。
古东具体负责该事项的延伸审计。据他介绍,石屏乡地处山区,较为偏远,有100多名贫困户还未脱贫。由于山路崎岖,急弯狭道颇多,往往天蒙蒙亮,审计人员就出发,到了下午两点才到。
在五龙村走访贫困户时,贫困户的谈话里透露了一个信息:之前县里说村里要发展蔬菜产业,但一直没发过种子化肥,补贴也没见到。本来想家里建个大棚搞产业,现在没有资金也搞不起来。
审计人员翻阅了乡镇的资金项目资料,却发现,这名贫困户赫然出现在了五龙村扶贫资金项目到户补贴的报账资料中。资料显示,该村704名农户购买了种子、化肥,补助资金共30万元均已发放。
贫困户没有收到的补贴资金去了哪儿呢?
审计人员查阅资料发现,种子、农药化肥是从一家叫做利农公司的商贸公司购进的。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却说,他并没有给五龙村卖过化肥种子。
当时是五龙村的村委会副主任勾光林找到他,让他出具一个假的采购合同来报账用。当时看在村主任的面子上,他就造了一份30万元的假合同。
勾光林拿到乡镇上报销后,其中两万余元自己和其他村干部买了种子。其余27.5万元,商贸公司提现之后,全给了勾光林。
审计人员调查发现,原来,用于五龙村蔬菜产业的扶贫资金30万元计划下达之后,项目迟迟没有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刘义刚、村委会主任张顺利、副主任勾光林、监委会主任张国甫四个人开了一个内部会议,决定造一个假的物资发放名册,再签一个假合同,把这笔扶贫资金套出来自己花。
本来要给贫困户发展蔬菜产业的30万元扶贫资金,就这样被4名村干部通过伪造项目验收材料、签订虚假合同的方式骗取后用于自己家修建蔬菜大棚等私人用途。
2017年2月,审计署将此线索移送中共四川省纪委调查。2017年5月,中共四川省纪委给予五龙村支部书记刘义刚党内警告处分,给予五龙村村主任张顺利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石屏乡政府原镇长、石屏乡政府原经发办主任、五龙村村副主任3人诫勉谈话。
合同招标都是假的,大数据比对揪出揩油扶贫干部
在扶贫项目建设运营环节,未开展招投标,竣工验收程序不规范等管理问题往往导致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造成扶贫资金的损失浪费。更有甚者,部分政府部门人员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利用职权违规获取扶贫项目,“靠山吃山”,使得扶贫工程也成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在对古蔺县的审计中,数据分析团队的李申、吴勇就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大部分支付给个人,而且,在获取扶贫建设项目资金的名单中,还有个别财政供养人员,这引起了审计人员的警觉。
比如,古蔺县双沙镇万寿村扶贫连片开发项目虽然招投标资料上是德凯果苗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古蔺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化名)中标,但项目的财政资金却直接转入双沙镇城乡环境整治办主任姜河个人账户。
进一步调查后,更多的“巧合”出现。这个镇连片开发的项目很多,有1000亩核桃种植项目,还有道路、蓄水池、引水渠等多个修缮项目。巧合的是,资料显示,德凯果苗开发有限公司、四川蔺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参与的不同项目招投标的代理人都是同一个人:姜河,而负责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工作人员也正是姜河本人,连签字都一模一样。审计人员互联网迅速查询发现,姜河与两家企业不存在任何关系。
更蹊跷的是,德凯果苗开发有限公司、四川蔺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均否认中标过双沙镇的上述项目。
原来,双沙镇万寿村2013年扶贫连片开发项目中,实际均由双沙镇城乡环境整治办主任姜河借用上述两家公司的资质,并伪造了相关的招投标和报账资料,来掩盖利用职权伪造资料获取扶贫项目并从中牟利的事实。截至审计时,姜河已获得财政资金118万元。
2017年2月,审计署成都办将此线索移送中共四川省纪委调查。2017年5月,古蔺县纪委对时任双沙镇副镇长、时任双沙镇财务所所长、时任财政所会计、双沙镇经发办主任予以诫勉谈话,并解除与姜河的聘用合同关系。
完善机制,审计促进构建扶贫资金防火墙
在审计人员看来,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当下任务尤为艰巨,监督也更加不能缺位。在审计署历次扶贫资金审计中,以资金安全为主线,通过关注扶贫资金流向,重点查处了一批公私不分、化公为私、贪污私分、优亲厚友、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挥霍浪费等重大违法违规和危害财政扶贫资金安全、损害贫困对象利益的问题,尤其是乡镇村干部等基层干部的“微腐败”问题。
长期负责扶贫审计的陈荣介绍说,扶贫领域反腐败工作任重道远,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村级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管,是导致基层党员干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刘义刚等4人骗取扶贫资金的案件中,从县级到乡镇的监督基本缺位。其实只要问一句获取补贴的老百姓有没有拿到补贴资金,真相就很容易水落石出。但是,缺乏扶贫资金的公示公开导致老百姓不了解政策,而一些主管部门懒政、惰政、不作为,就资料审资料,只要拨付了资金就算扶贫工作有了成果,从而给硕鼠们提供了作案空间。
“扶贫审计工作不止于揭露贪污腐败的个案,更重要的是促进体制机制的完善。”陈荣告诉记者,在出具了对古蔺县的扶贫审计报告后,古蔺县一方面加大问责力度,在追究上述人员党纪政纪责任的基础上,还追究了3人刑事责任、处罚15家企业、问责16人、收回违规资金1600多万元;另一方面还在全县开展了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并通过各部门数据共享、分类监督等方式,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铲除容易滋生腐败的土壤,促进扶贫政策落实、项目落地生效。
下一篇: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审计,不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