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规划迎来智能化时代,当城市和乡村的关系重新成为空间构建的热门议题,这一领域将出现多少全新可能?近日,“城乡共构视野下的空间规划”国际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来自全球的专家给出自己的答案。
探索不同尺度的智能空间规划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看来,中国对“域 ”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有着递进的认知:从中国传统城市管理的国、省、县三“域”到共和国成立后增加地级市“域”和乡“域”,中国的“域”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同时借鉴德国空间治理体系,在五个域的基础上增加以问题为导向的跨省域规划、以人为本的乡村规划,借鉴欧盟国家之间的规划增加跨国协作的域,最终形成“5+2+1”的空间规划体系。
他指出,目前已经涌现出来的新技术,是通过人工智能推动城市规划、运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而推动人民生活的美好发展,而当前对人工智能的运用,基于高精度、高频度、高维度的大数据,通过城市生命规律的大量挖掘支撑城市理性研究,通过获得实时实地的人的活动轨迹支撑百姓参与,通过空间数字化、人工智能、情景模拟等方法支撑空间规划。
吴志强院士认为,关键要注重智能化空间规划的复合频率,针对不同尺度的规划构建不同粒度与频度的数据库,强调规划决策中要坚持目标制定、动力识别、路径检验、效果保障的规划核心,如国域尺度上基于智能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长三角城市诊断,市域尺度基于大数据完成职住平衡诊断,地块尺度上用地功能的推演,以完成不同尺度的智能空间规划。
小镇“水问题”背后的大思考
明尼苏达大学林赛教授从明尼苏达的一个小镇说起。
明尼苏达州中西部的小镇人口小于600万,水资源丰富,素有“万湖之乡”的称呼。通过数据追踪发现,80%的河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例如饮用,娱乐等。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州也有着相应的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如水体的富营养化。
随着城市化发展,小镇地区人口减少,大都市人口集聚,区域性的功能失衡凸显。大都市中出现城市蔓延与收入失衡的问题,污水的排放和处理问题会影响到区域的水资源安全。而这些工程需要较高成本,找到相应的资金来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再一次强调了空间规划的重要性。
“水资源问题背后,有四条线索指向更深层次的思考,”林赛教授说,他认为从水资源政策和政府管理的趋势、明尼苏达州的城市化(农村人口减少)管理对水资源的影响、城市水资源管理面临的财务挑战,以及紧缩时期的政策策略等方面来看,请专业的团队利用大数据等全新高技术手段去治理水污染,把资金用在刀刃上,是当务之急。
重新认识“第二居所”
维也纳工业大学亚瑟教授强调对“第二居所”关注。
他指出,第二居所是指仅在度假、工作或娱乐等短期活动中进行居住的住所。其类型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照第二居所的用途可以划分为工作型第二居所、娱乐型第二居所;按照第二居所的形式可以划分为独立第二居所、公寓式第二居所、大型住宿企业等。
在奥地利范围内有较大面积被阿尔卑斯山覆盖,这些生态良好的区域为第二居所的建设提供了优异的空间条件。第二居所的建设能带来有明显的好处,例如,度假村吸引了投资,对当地商业的繁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创造了就业。更重要的是,当地利用率较低的老建筑,可以改造成为第二居所,提高建筑利用效率。
然而,第二居所的建设也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人们的短暂性居住,对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造成资源浪费。此外,第二居所的巨大发展,可能导致当地居民负担不起,被迫搬离而造成的鬼城和社会不公平等社会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表现得日益严重,加上奥地利复杂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可居住用地的有限性,在2012年3月,奥地利全民公投通过对限制第二居所的决议。在亚瑟教授看来,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对空间利用和规划设计,带来了新挑战和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