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指在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目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2013年-2016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自贸区先后成立。自贸区建设的核心是营造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环境,通过负面清单和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争取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性创新成果。
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政府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推进职业化建设;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将国资委的国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职责并入审计署;2014年12月,李克强在接见全国审计机关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时指出“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审计,增强审计公信力”;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在强化审计工作、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自贸区建设等文件中对注册会计师基础服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18年,中央和省区市各级审计委员会陆续成立,标志着国家审计机制从行政型向治理型重大变革,国家审计主要是从宏观视角融合审计监督力量,消除职责交叉分散,规避重复检查与监控盲区,增强监督效能,确保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但是《宪法》和《审计法》中都没有明确提出和界定国家审计、政府审计的涵义,审计署颁布的《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专业规范功能,尚未有效发挥,社会认同与接受程度有限。
构建以国家审计为统筹领导,政府审计为核心主线、内部审计为基础支撑、社会审计为协审补充、特约审计为统战监督的“一盘棋”审计监督制度体系,深度整合出资人监督、巡视、纪检监察等协同配合机制,建立与公检法等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审计协同准入标准,统一协调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开展有针对性的事前培训,审计机关予以质量复核把关,建立审计成果和信息共享机制,基于多种审计模式的有效协同,审计资源的适时共享,实现审计精准高效;动态修订《审计法》《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对企事业单位审计、会计的有效监控,确定特约审计员制度(审计署与中央统战部在1991年联合发文《关于聘请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审计员的意见》,确立了特约审计员制度)的法律地位,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专业力量。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5G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审计监督工作,传统监管制度、理念和手段已严重滞后,亟须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并增强穿透性监管能力。
一是建立国家审计云平台。健全大数据采集系统、存储系统和管理系统,大数据采集系统负责从互联网、被审单位和审计机关内部采集和整理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存储系统负责采用非中心化分布式文件存储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存储数据,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和效果,降低直至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审计风险;管理系统负责优化和调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