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标准,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自2020年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厨余垃圾收运量提高123%,其他生活垃圾收运量下降1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5%。生活垃圾分类正在成为城市新风尚。
抓顶层设计,建设多层次的法规标准体系。近几年,深圳市先后制定出台了一部地方性法规、一部政府规章、一个专项规划、一系列配套文件,明确了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技术路线、设施配置、激励机制等,特别是《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生活垃圾分类提供了法治保障,明确了“住宅区楼层撤桶”“厨余垃圾拆袋投放”“垃圾减量日”等制度。
抓全链条管理,建设全覆盖的分流分类体系。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前中后端并进,对照分得清、收得齐、运得快、处理好的要求,着力构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全市3823个小区、1716个城中村全部实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分类模式;全市配备1000多台专用车辆用于分类转运生活垃圾;高标准建成分类处理设施100余处,建成3座排放效果优于欧盟标准的垃圾焚烧处理设施、4座大型餐厨垃圾处理厂、55个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点,基本满足了分类处理需要。
抓全民参与,建设全方位的宣传督导体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实施“蒲公英”公众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分类大讲堂、微课堂等活动近4万场。推行“光盘行动”“垃圾减量日”等公众参与活动。强调“小手拉大手”,将垃圾分类纳入学校德育课程。推行定时定点督导制度。坚持引导与惩处两手抓,加强对清运企业、物业服务企业、居民的教育和执法,《条例》实施以来共立案3918宗,罚款80余万元,已初步形成震慑。
抓责任压实,建设高效率的责任落实体系。市、区两级均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挥部,各街道、社区指定部门、专人专职负责,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条块协作的垃圾分类管理架构。通过“一周一调度、一月一排名、一季一通报、一年一考核”,逐级强化责任,层层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