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物品放在智能垃圾分类柜感应器前,垃圾筒盖自动打开,垃圾分类如今进入广州天河区车陂村村民的生活,村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村内餐饮店垃圾收运量增长6倍。这得益于车陂村建立的“街居—村社—房东—租户”四级联动机制。
垃圾分类是长线工程,离不开制度保障。近日召开的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就提出,要加快建设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如何建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度建设不是在某一个环节,而是在垃圾分类的全流程、各环节,保障垃圾分类有序推进。”目前,广东各地正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评估机制等,并构建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格局,推动垃圾分类落地见效。
多地市出台法规刚性约束垃圾分类
广东对于垃圾分类并不陌生,一直以来,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都被当成大事对待。
2016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实施《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立法。而在当时,这是国内第一部将垃圾分类纳入立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从此全省垃圾分类有了法治刚性约束。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为适应垃圾分类新形势、新要求,必须针对性进行修订。”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1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前谈及垃圾分类,在前端更强调源头减量,而修订后的条例便新增一章“源头减量”。在这一背景下,广东进一步出台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意见》,针对超市、酒店、外卖、快递等塑料制品用量大的领域进行规定,比如明确提出到今年底,全省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等。记者线下走访发现,全省多地市已逐步建立源头减量机制,不少酒店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洗漱用品、不少餐饮店将塑料吸管换成了纸吸管。
全省条例修订出台后,各地市也适时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或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目前,全省已有6个地市出台垃圾分类相关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10个地市正在编制相关法规规章,另有6个地市专门出台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为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广东还出台《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实施《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十三五”规划》等。垃圾分类相关部门也制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引、示范创建指引、工作评估办法以及宣传、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配套政策。
各地垃圾分类推进情况如何?全省则建立起相关督导评价机制。省人大对全省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督,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实行挂点联系指导,全省每季度开展第三方评估,并将评估排名与省级垃圾分类专项资金分配挂钩,加大奖补支持力度。各地也将垃圾分类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文明创建、城市精细化管理等重点任务中。
“目前已经形成‘1+N’政策制度体系,全流程对垃圾分类进行技术支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基于网格化管理的楼栋长制成利器
各项规章制度如何执行?基层落地成为关键。走在深圳新桥街道上寮社区,不时有居民提着垃圾桶到一旁的垃圾分类投放点投放。记者看到,每一栋民房上,都挂着一张楼栋长的责任状,要求楼栋长负责指导本栋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并将垃圾分类纳入本栋居民公约。在这样的城中村里,楼栋长担负起疏通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职责。
此前,由于人员流动性大、素质相对不高等问题,城中村垃圾分类一直难以推动。“楼栋长是负责每栋楼收租、检查等,就想到通过他们来帮助推行垃圾分类。”新桥街道城管办垃圾分类负责人刘跃新介绍,楼栋长会在楼栋微信群分享垃圾分类知识,上门检查住户是否设2个垃圾桶分类投放。
而楼栋长的背后,是一套更完整的制度。刘跃新介绍,在城管部门指导下,新桥街道以社区党委统筹垃圾分类,统筹社区物业、环卫公司、网格、执法队等,而其中依托网格化管理,每个网格员分别联络、培训楼栋长,再通过他们最直接传递给住户。
“垃圾分类相关信息一层一层有序传递,目前运行比较顺畅。”刘跃新表示,这种基层垃圾分类推进制度从去年开始探索,今年逐步成形,“这一制度将垃圾分类变成了社区治理的有力抓手。”
当前,这样的“楼栋长”制度在城中村推进垃圾分类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广州白云区,城中村和住宅小区分布广泛,“街道95%的人都住在城中村,人员流动性很大。”均禾街党工委书记郭惠华介绍,因此推出租屋垃圾分类“栋长负责制”,由经济联社与屋主签订垃圾分类承诺书,由屋主负责租客的垃圾分类督导工作。通过抓栋长、二手房东、商户经营者等落实管理责任,建立起“村社监督房东、房东监督管理者、管理者监督商户”的“强约束”机制。
“快递纸皮要回收,不可以投进其他垃圾桶里。”自从当了自家房子的栋长,白云区同和街白山社区的赖碧伟每天站桶5个小时,督促租客做好垃圾分类。并且常在租客微信群转发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现在每天可以分出厨余垃圾大半桶,其他垃圾则从原来的7桶减量至3桶。”
但不仅城中村,在物业住宅小区也建立相应联动机制。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这种市、区、街道、社区、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多级联动机制在各地市推开探索,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格局。
建立简便投放制度提升居民积极性
夜晚,深圳市南山区的豪方天际小区,晚饭后居民下楼散步之余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丢厨余垃圾。朱先生打开垃圾箱投入垃圾后,拧开一旁的洗手盆水龙头。“现在桶上标注了垃圾的类别,旁边也能洗手,比较方便了,我们也慢慢养成习惯。”朱先生边擦手边说。这样的方便也是在垃圾分类过程中一步步探索完善,并最终形成规范。
分类垃圾桶往哪放、该配置哪些设施、多久清理一次……广东在推行垃圾分类投放过程中遇到诸多难点,为此全省编制《广东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集设施设置指引》《主要场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等,指导各地科学合理设置投放点和收集容器,规范作业程序,营造良好投放环境。
比如,在分类垃圾桶投放点上,按国家相关标准,广东将生活垃圾分类划分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记者走访全省多地,发现很多物业小区内的垃圾投放点基本遵循这些标识和相应颜色,同时,一旁还配备洗手池、雨棚、照明灯等,让垃圾分类在实践中变得简单易行。
早晨,东莞松山湖的松湖花园内,郭小姐拎着垃圾下楼,在督导员的指引下扔进了箱内。今年,松山湖成为东莞的垃圾分类示范片,这个时段是松湖花园投放厨余垃圾的时间。“楼层撤桶刚开始还是不习惯,投放点离我住的楼远一些,但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至少现在这样扔,不会出现垃圾堆积发臭的情况。”郭小姐说。
配备基础设施后,如何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要持续推行垃圾分类,就一定要定下一套制度。”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松山湖分局局长谷校方表示,第一个制度便是“楼层撤桶,定时投放”。
居民主要产生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松湖花园定下规矩,上午7-10时、下午6-9时,是厨余垃圾投放时间,这期间厨余垃圾桶开放,同时督导员进行指引和监督。其他时间,厨余垃圾桶上锁,只能扔其他种类的垃圾。同时,也在相对远一些的点设置了误时投放点,“遇到特殊情况,确实需要扔厨余垃圾的,就可以兜底。”谷校方说。
但刚开始推行遇到阻力,有些居民不在投放时间内,就随手一丢。于是,松湖花园制定垃圾分类等级光荣榜,挂在垃圾投放点旁,“对大家的垃圾分类行为打分,小区里很多相互认识,要是没做好,自己也会不好意思。”谷校方介绍,做得好的家庭奖励分类垃圾袋等。
当前,定时定点投放制度在全省不少社区已经成为常态,同时配套相应设备和督导员,早、晚扔厨余垃圾逐渐成为习惯。【南方+记者】张子俊 谭超 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