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邬达克设计的老建筑中议事、上党课,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吃上价廉物美的社区食堂,位于徐汇区天平街道的“66梧桐院·邻里汇”,自去年初改建完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成为居民日常议事、就餐、观展,体验便民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平台。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徐汇的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独特,但也存在城市建设早、人口稠密所带来的城市难题。在老旧小区改造、零星旧改、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等领域,徐汇区仍面临诸多挑战。“邻里汇”工程便由此诞生,经过四年深耕,覆盖全区13个街镇、306个居民区的“邻里汇”,成为了居民共享服务、共议治理的重要阵地。
6月23日,徐汇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围绕“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化党建引领下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这一主题,联合举办了理论与实践专题研讨会。由“邻里汇”延伸而来的多项城市建设与基层治理经验,正悄然影响着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凌云街道是典型的居住型社区,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大部分住宅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不仅公共交通、商业配套、服务资源较为欠缺,困难群体和特殊群体也较为集中。
417街区则“浓缩”了上述现象。这个紧邻中环线、沪闵路高架和华东理工大学的街区,包含了居住区、铁路、地铁、河道等多种空间,社区类型涵盖撤村建居小区、售后公房、动迁安置房、公租房、农场单位等多个种类。9000余名常住在这里的居民,常年要面对设施陈旧、公共空间分散、房屋产权复杂、物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碎片化”的417街区,成为基层精细化治理的攻坚之地。针对区内982个住宅小区中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占比高达73%这一特点,2018年起,徐汇区在“美丽家园”建设基础上,着力探索“升级版”的片区一体化治理模式。
以417街区为例,此前街区内7个小区由6家物业公司管理,老旧公房、老旧商品房、公租房、别墅等收费标准各异,管理方式也杂而无序。因此,在启动片区化治理伊始,凌云街道就通过党建引领,成立417街区业委会联合会大平台,引导商户建立自管会,最终经过多方磨合,决定聘请徐汇区属国企徐房物业作为整个街区的物业公司。
顶层框架建立,紧接着就是每一项细节的深化。417街区内有三条“三不管”背街小巷,属于非市政道路,即“违章停车不贴条,道路通行无规律”。在片区治理中,凌云街道引入市政设计院等专业资源重新规划行车动线,日日拥堵的街区小道实现了“一进、两出、不拥堵”的理想状态。片区内紧邻华东理工大学校园的梅陇港河,昔日“黑、脏、臭”的劣五类水质经过治理,成为水面能倒映河岸美景的休憩新去处。这一变化的背后,则是片区治理带动的拆违成效。
研讨会上,曾对凌云街道417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片区等展开“田野式”跟踪调研的专家学者都表示,徐汇区通过区域化党建引领,在资源统筹、条块联动、服务质量和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实现了“邻里汇”从简单的物理空间向系统工程的转变,是基层社区治理经验的一次迭代升级。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认为,源自“打造居民家门口客厅”的邻里汇,已经从微观的空间管理向系统的社会治理转变。在徐汇区的旧房改造中,“邻里汇”体系建设的治理经验也被应用到了攻坚克难中。
4月22日,徐汇区主要领导牵头,召开了全区旧住房改造“三年决战”推进大会。事实上,在“十二五”期间,徐汇就已经率先基本完成成片二级以下旧里改造,和50%不成套职工住宅的成套化改造。“十三五”期间,徐汇重点聚焦小区综合治理,基本解决了群众“拎马桶”问题。
与成片旧改“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同,零星旧改面临“点位散、分布广”等困难。此外,与成片旧改所能收获的“大衣料”和显著的土地回报不同,零星旧改的地块开发价值较低,资金成本较难平衡。一块块“碎布料”,也为城区的规划方案研究带来了挑战。
“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坚定了这一信念,徐汇区先从区级层面成立了“5+1+X”土地储备和征收工作的临时党委以及7个临时党支部。在党建引领下,西岸金融拓展区兆丰路地块于今年4月完成了土地储备,龙水南路越江隧道和龙吴路398弄两个征收基地,均在首日完成了100%居民签约。眼下,龙华新村、龙华西路90弄等成套改造小区,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一步,徐汇将力争用三年时间(2021年-2023年),基本完成全区不成套职工住宅、小梁薄板、零星二级以下旧里、公寓车间等老旧房屋的改造,涉及建筑面积32.5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市中心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17个地块,将在旧改征收后,主要用于社区服务、街区商业、租赁住房、公共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一地块一方案”。尤其在衡复历史风貌区,各类见证了社会发展、历史变迁,更寄托了居民情感与回忆的石库门、老弄堂、老房子,将坚持“留改拆”并举,既推动城市更新与发展,又坚决保护好城市空间格局和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