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满足群众不同住房需求,宁乡市不断采取措施,建设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让“新宁乡人”乐其业;扎实推行“棚改”和“旧改”,持续改善老旧小区住房条件,使“老宁乡人”安其居。
公租房喜圆城镇 “双困”家庭安居梦
自2007年以来,累计建成公租房近2万套;目前正在建设的房源稳步有序推进,其中龙溪公租房514户房屋主体建设及装饰装修已全部完成,小区建设标准高、品质好,全部为电梯房,直饮水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将解决500多户约2000余城市“双困”人员的住房问题。
针对已建成交付的政府产权公租房,由于建成年限早、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导致管理难的现状,今年以来住保中心积极探索,推行“配套管理便民化、规范管理信息化、协同管理一体化、内部管理制度化”的后续管理模式,先后投入近700万元对公租房小区提质改造,在和德家园、和美华庭、和谐家园等保障房小区增加停车位、增加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安装小区智能管理系统等,实现小区陌生人预警、转租转借预警和已租房屋空置预警,推动小区管理智能化;确保城镇“双困”家庭居者有其屋。
保障性租赁住房助推 “新市民”楼上安居、楼下乐业
按照长沙市统一安排,宁乡结合实际,坚持“先国有平台公司后社会企业,先两大园区后中心城区”的原则,做到摸清底数、靶向施策,高效推进住房租赁奖补房源筹集工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43个项目9212套44.5万平方米房源筹集,争取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近3亿元;新增床位3万余个,为5万余来园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新青年、新市民实现“楼上安居、楼下就业”梦想提供了房源保障。
在宁乡经开区旺宁新村和高新区东北片区,一栋栋人才公寓整洁规范,地理位置优越,几分钟便能到达公司;房间内生活设施齐全,拎包即可入住……,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新毕业大学生等新市民和青年人住上了配套齐全、性价比高的租赁住房,来宁乡园区工作,园区就近提供出租房源,不仅租得到、租得近,还住得好。
棚改托起百姓“安居梦”
近年来,宁乡立足发展大局,在棚改项目规划、建设和管理时,坚持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把棚改与城市有机更新相结合,配合打通交通“微循环”,拉通断头路,同步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力争项目实施后片区整体品质大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宜居指数“双提高”;自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棚改34031户,10余万人实现“出棚进楼”,今年继续紧扣“保持定力、不断创新,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工作部署,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凝心聚力、主动作为抓棚改。实现了任务与时间赛跑,9月底提早3个月100%完成任务。
征集民意让老旧小区焕新颜
“改造前几天社区志愿服务队来我们家里问了情况,我就把我们的想法和他们说了,小区屋顶漏水严重,这个问题一定得根治;同时,想让小区加点绿化,与一路之隔的沩江风光带实现绿色共享;看可不可以统一设置充电设施……我提的问题确实不少,没想到在小区方案中都采纳下来了。”提起最近的老旧小区改造,家住宁乡白马桥丽水佳园的陈女士很是满意。她说:“现在,我对‘小区改造实惠民生’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了。 在丽水家园和肉食公司宿舍在改造中,街道和社区利用这2个小区地处沩江风光带和正农仿古文化街的区位优势,通过拆除围墙打破空间分割,让社区公园成为沩江风光带的延伸,不仅方便小区及周边群众,将更提升了片区文旅价值,改造即将完成,效果已初步呈现。
在宁乡玉潭街道,群众共商共建,已经成为老旧小区改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玉潭街道推行的“四联五到位”干部进小区“铁脚板”行动,充分征询居民的想法;历经铺街道金南社区原主任“坚哥”,夜以继日入户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发放调查问卷300余份;城郊街道、国资集团等实施主体在各小区组建现场指挥部,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征询意见,采纳建议;创新“板凳会”“红小帽(志愿者)”等载体,架起政府、群众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桥梁;制定群众代表“参与计划”,52个小区都有热心群众代表全程参与监督,确保老旧小区改造成为得民心、顺民意的优质工程。
改造好的小区,既注重“面子”更严格“里子”。据宁乡市住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通过改造老旧小区中,合计拆除违建0.8万余平方米,新建文化休闲场地95个1.5万平方米,新增体育健身设施300余套,新增停车库43个、停车位1348个,新增充电桩37处584个。改造完成后,小区内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居住功能得到提升,景观环境焕然一新,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有效增强。下一步,宁乡将强化后续管理,把社区服务进老旧小区用为常态来抓,真正激活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后续治理内生动力,确保改造后小区“颜值”不褪色、“品质”不降低。(通讯员 陈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