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出行,正在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它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需求。然而实现绿色出行,在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的同时,更需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们切身体会到绿色出行的好处,成为日常生活的自觉选择。近年来,各地着力兴建多种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城市环境,为倡导和推动绿色出行提供了切实的物质条件,并在实践中积累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慢行绿道——
可骑行可跑步可赏景随
着绿色出行理念的日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规划和建设安全、顺畅、舒适的自行车专用路、绿道等慢行系统,发挥其可骑行、可慢跑、可赏景的功能。
“以前开车上下班,每次都要1个小时左右,现在我骑车只用半个小时就到了。”家住北京市昌平区龙泽苑社区的王路,是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员。他告诉记者,2019年5月31日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后,只要天气好,他都会选择骑车通勤。“路两边都是绿植,还有各种景观,骑行路上还能赏风景,特别好。”王路还告诉记者,如今骑行已经成为他和同事们优先选择的通勤方式。“我们属于久坐人群,再不动动身体就更吃不消了,更重要的是,这种绿色出行方式还可以减少碳排放,保证通行时间,真是一举多得。”王路笑着说。
同样,为了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有良好的绿色出行体验,山东即墨依托墨水河等综合整治工程,同步规划建设了沿河绿道,串联起公园河畔。很多人因此放弃了自驾出行,而选择了骑行或步行,在休闲、健身的同时,还享受到了绿色出行带来的便利以及家门口的绿意。
河南郑州的绿道将全市区、县(市)、乡镇相互连通,串起了市内的公园、游园、公交港湾、休闲驿站,满足市民休闲健身需求。为了方便市民散步、骑行等,郑州还特别为绿道设置了笔直的步道与蜿蜒的骑行道。路上,不仅配有方位指示牌、座椅、公共卫生间等设施,还设立了能量消耗提示牌。
而福建福州则大力推动运动慢跑道、休闲骑行道、滨江亲水步道等绿道建设,满足市民绿色出行需求。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城市绿道超过9万公里。这些绿道如同一条条不断延伸的绿色“毛细血管”,串起了城市沿线的风景,还减少了居民的“碳足迹”,让城市更宜居。
轨道交通——
运量大速度快少污染
城市通勤效率是影响城市宜居指数的重要因素。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平均为76%,近半数超大、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比上年有所提高;主要城市5公里以内幸福通勤人口比重为50%,连续3年下降。
“平均通勤距离决定着交通压力与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解释说,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越高,说明城市能够选择绿色出行、拥有幸福通勤体验的人口比重越高。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低碳出行方式,地铁等轨道交通工具百公里人均消耗仅为汽车的5%,且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噪音污染小、安全准时等优势。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快城市地铁和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提升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使群众通勤体验得到了改善。
为了打造更加快捷便利的通勤交通,不少城市正大力推进地铁等轨道交通建设。
“坐地铁,绝对是我上下班的首选方式!”早上7时,湖北武汉市民胡女士从家出发到单位,全程只要25分钟。她告诉记者,以前驾车出行时,遇到早晚高峰时段,光在路上堵车就至少要花费1个小时,每天通勤就是件“头疼事”。
自2004年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至今,武汉地铁由线成环、由环成网,线网穿越两江三镇,已经成为绿色出行的不二之选。
像武汉一样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还有很多。比如,成都市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强化“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发展与无缝衔接,提高地铁车站覆盖密度、线网辐射广度,提升轨道交通与其他公交出行方式的接驳换乘效率。广州市则结合开通地铁新线,同步推进中心城区公交线路优化整合、强化地铁公交接驳以及市郊区域公交服务覆盖……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4个城市开通轨道交通运营,运营里程超9700公里。
无障设施——
利出行防意外适老化
目前,我国有8500余万名残疾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8亿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品质。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一些地方的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公共建筑、交通场站等场所无障碍设施较齐全,让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出行更加“无障有爱”。但对他们来说,选择绿色出行还存在一定困难。
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提出,对既有的不符合无障碍设施工程建设标准的居住建筑、居住区、公共建筑、公共场所、交通运输设施、城乡道路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无障碍设施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为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绿色出行需求,多地在大力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构建绿色低碳交通网络的基础上,为公交车、地铁等加装了无障碍出行设施。
比如,浙江杭州在城市主干道及亚运场馆周边道路投用的公交车上配置了无障碍出行设施。据介绍,这些车辆后车门左侧有一个印有轮椅和婴儿车图案的蓝色按钮。当公交车进站后,特殊群体只要按下这个按钮,司机就能收到“滴、滴”的提示音,并在仪表盘上看到相关提醒。“通过这种方式,公交车司机可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站台上有需要帮助的人群并打开后车门,同时司机还会下车,打开无障碍出行踏板,帮助乘客上车。”杭州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更换的新车还采用了针对特殊群体的一级踏步低入口设计,设有轮椅导板,正对后门的车内轮椅专用区域还设置了轮椅固定带和防撞软板,这些设施可以为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及市民日常提供更舒适、更便捷、更人性化的绿色出行服务。“下一步,杭州市将陆续淘汰旧车型,力争使无障碍出行设施覆盖主城区所有公交车型。”
“我腿脚不方便,出门必须坐轮椅,只能打车。现在就方便多了,一个人也能坐公交车出行了。这也算是我们为绿色出行作了点儿小贡献,特别开心。”杭州市民郭先生说。
在四川成都地铁5号线花牌坊站,记者看到,上下步梯使用的轮椅牵引机和无障碍直梯、进出地铁使用的无障碍渡板,为肢残人士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出行便捷;车站内各扶手上清晰可触的盲文及四通八达的盲道,为视障人士作出正确指引……
此外,还有云南昆明、山东滨州、贵州贵阳……一座座城市都在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能够更加便捷、安全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作出努力,为他们的绿色出行保驾护航。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3.09.22记者刘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