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住建动态 > 古村镇绽放新活力

古村镇绽放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3-10-22作者:admin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今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20周年。20年来,各地保护了大量古镇古村,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近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举行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第二辑)》新书发布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公布20周年学术会议上,云南省沙溪镇、安徽省石门高村等6个示范案例的申报单位围绕强化规划引领、突出整体保护、改善人居环境、注重活化利用、鼓励公众参与、创新应用技术等方面展开研讨。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剑川县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理事长黄印武展示了沙溪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传统文化特色,用“一张蓝图绘到底”总结沙溪复兴工程的成功经验。2003年,沙溪复兴工程开始实施,通过三个层次进行系统规划:第一个层次是核心遗产,即古村落中建筑遗产的保护,建筑遗产是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也是沙溪复兴工程开展的第一步;第二个层次是传统村落复兴,建筑遗产依托村落而存在,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实现现代生活;第三个层次是整个区域的持续发展,历史文化保护并不独立存在,需要融入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沙溪复兴工程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沙溪镇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江苏省苏州市同里镇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历程中探索出传统引导与管控、专家审查、公众参与、多元实施主体的保护模式。同里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沈春希总结了五个方面的保护经验:一是坚持整体保护,在修缮过程中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限度利用原有材料、使用原工艺,保证文物的原真性。二是改善人居环境,包括改造危房、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三是活化利用古镇资源,鼓励居民利用民居开设民宿,将文化活动、节庆体验活动等融入民宿。四是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支撑古镇管理,在遗产修复中使用云数据建模等新技术。五是鼓励公众参与和多元管理,推动居民、外来经营者、规划师等多元主体互动,邀请更多青年人参与保护。

  贵州省贵阳市青岩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张琴以《新举措解决保护老问题新业态激发古镇新活力》为题,从管理和技术两个维度阐释了青岩镇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新探索。管理方面,完善各类保护规划编制,为古镇内的风貌保护和传统民居修缮提供支撑和指导,采取政府、企业、专家和村民共同参与的模式,村民是民居日常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自家房屋具有保护和修缮的责任。技术方面,依托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范围、价值与特色等的数据录入和共享,让更多人了解充满历史文化故事的古镇;实施智慧消防项目,在商铺安装烟雾报警器、厨房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器,保证24小时无死角监控,尽早发现和处理火灾隐患。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门头沟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岚介绍说,爨底下村是集军道、乡道、商道和传统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保护利用工作聚焦整体山水格局、明清山地合院、特色民俗文化等特色价值,按照科学规划、保护风貌、传承文脉、有机更新的原则有序推进。技术创新方面,为74座民居院落制定了“一户一案”的修缮方案,建立由国家级文物专家组成的修缮团队,运用传统的工艺、材质,还原古建筑风貌。活化利用方面,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村内闲置的建筑开展活化利用,如利用一些原来的老房子建设村委会、村史馆等。公众参与方面,与北京建筑大学联合成立北京首家乡村振兴实验室,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开展系统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研究。

  安徽省池州市石门高村驻村专家柯芳春分享了整合古民居产权等九条经验,通过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留住异乡游子记忆。在保护过程中,石门高村聘请驻村专家,培养传统工匠队伍,坚持风貌的完整性、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延续性原则,精心编制施工方案,改善人居环境,让“村内有墙坝、开门见菜园、主房连柴房”的皖南古村落的环境要素得以保留。现代技术也在石门高村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SBS贴板防水效果显著,让老百姓无后顾之忧。石门高村成立古村落保护小组,落实管理责任,在村规民约中加入一系列拆建改修、环境保护的办法,建立起古民居维修三方(村民委员会、旅游公司、村民)联系制度,实现“事有人做、钱有人出,风貌保住了,效果达到了”。

  广东省佛山市碧江村居民委员会副书记方志濠介绍说,在碧江村的古村落保护实践中,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模式,政府相关部门成立活化工作小组,聘请专业人士、权威人士成立活化专家小组,共同为保护发展出谋划策。碧江村编制了一系列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明确各个保护对象的保护要求,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数字化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信息纳入管理,实现数据共享;通过三维测绘建档技术,保存建筑历史信息,建立了测绘信息档案;通过复原古建筑,展示碧江村的历史文化。公众参与和管理方面,碧江村引入第三方机构,培育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营造和参与规划相关活动,达到社区文化传承和自主参与的社会目标,如召开碧江口述历史会,串街走巷找老人家讲述碧江村的历史,重新挖掘、整理历史文化资源。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3.10.20记者孙思妍


原文链接: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310/20231020_77465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