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湖州市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扬长补短,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助力打造整洁舒心的城市环境。
随着“席地而坐”城市客厅、“路见本色”标杆道路创建等工作深入推进,湖州市环卫作业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用水需求也逐年增长,如2022年市直管区域内环卫作业用水量达50万吨,同比增长21.9%。针对自来水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探索构建以河水和中水等水资源为主、自来水为辅的环卫作业用水体系,率先在城区建成投用6个河水和中水取水点,可节约自来水资源50%以上。
根据环卫作业范围、作业车辆路程、用水需求分布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形、水位、供电等多方面因素,选取南华路污水处理厂、凤凰污水处理厂2个中水取水点,建设四中路、都市家园等4个河水取水点,服务半径均在5公里以内,实现环卫作业车辆就近取水,最大程度降低作业车辆空跑损耗,车辆综合油耗环比下降2%,每年节省油耗和用水成本达117万元,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河水、污水等经处理达标后用于环卫作业,每日取水量最高可达2000吨,可供环卫车辆作业160车次,相关市民投诉下降13%,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同时,坚持“平战结合、专常兼备”原则,探索增设消毒净水设备,进一步提高取水点用水水质。
为加强公厕管理,湖州市出台《环卫作业定额标准》《湖州市配套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指导意见》等文件,制定城市公厕建设标准图集。目前,全市426座城市公厕均实行24小时对外开放、专人专岗精细化管理,确保公厕干净整洁、设施完好,为市民群众营造舒适如厕环境。
此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巧妙融入飞英塔、竹文化、太空旅游等元素,让公厕与衣裳街区、飞英公园等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凸显湖州独有文化气息,实现“一厕一景”。试点推广人脸识别厕纸机、低位排风系统、潮汐厕位等新设备新工艺,人性化设置母婴护理台、第三卫生间、环卫工人休息点等,全方位体现人文关怀的暖心服务。创新引进智能化公厕导引系统,可实时显示厕位使用情况、公厕人流量、空气质量等信息,既有利于市民群众快速找到空余厕位,也便于管理员科学调整保洁频次。完善公厕管理常态化考核机制,建立“环卫公厕一张图”监管平台,利用物联感知、视频分析、人体感应等技术,对公厕服务涉及的人、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确保有效提升公厕环境卫生和服务水平。
同时,多措并举推进垃圾分类,擦亮生态底色。组建230人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和市容环卫管理“民意观察团”,覆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街道社区干部、企业代表及热心市民等,畅通多方互动渠道,推动“基层治理效能”和“垃圾分类质效”双向提升。建立垃圾分类积分统一监管平台,市本级近80%小区垃圾分类驿站完成数字化升级,约21万户居民积分数据采集入库,将绿色低碳行为量化形成“个人碳账户”,提升居民分类积极性。加快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建设,提升小区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水平和分类质量,累计创成省级高标准小区571个,创建覆盖率达44.3%,提前超额完成省定30%目标。同时,积极推行“光盘行动”“以竹代塑”“绿色包装”等绿色低碳新时尚,在全国率先试点生活垃圾处理从“计桶收费”向“计重收费”转型,促使源头主体主动精分细分,生活垃圾总量同比下降1.76%,连续五年实现负增长。构建以焚烧为主、资源化利用为辅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今年1至8月生活垃圾焚烧发电3.49亿度,节约标准煤约11.63万吨;易腐垃圾沼气发电580万度,提炼油脂4900吨;再生资源回收17.44万吨,相当于种植325万棵树木。在中心城区133个居民小区推广装修垃圾“箱体模式”,新增装修和拆除垃圾处置能力30万吨/年,推动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品类、全智能、全闭环”。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3.11.23胡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