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行业新风 > 匠心修缮 重焕活力芳华

匠心修缮 重焕活力芳华

发布时间:2024-07-26作者:admin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广东省广州中山纪念堂坐落在越秀山南麓,1928年动工、1931年落成,是目前最大的孙中山纪念堂。

  日前,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屋面修缮工程竣工仪式暨穗港澳文物古迹保护利用交流论坛,也是2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屋面修缮工程。

  逐一破解修缮难题

  作为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中山纪念堂承载着城市记忆,更装满了思念与乡愁,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耄耋长者”,向人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951年9月,广东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在这里举行会议;2008年5月17日,北京奥运圣火在这里传递……

  随着年龄增长,中山纪念堂的“身体”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建筑设施逐渐老化,屋面漏水严重并出现了种种“老年”症状。为保障文物安全,2023年7月,中山纪念堂启动了25年以来最大规模修缮。

  有关部门对这次修缮高度重视,专门组织文物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但由于前期方案设计阶段无法大面积打开中山纪念堂的瓦面进行“精准会诊”,工程开工后,中山纪念堂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二次勘察屋面并进行研究性修缮,即边探索边研究、边实验边验证,研究产生漏水的原因,最终确定详细的施工方案。

  修缮团队既尊重原有工艺,又结合现有的新材料及新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要求。中山纪念堂屋面大量采用预制板进行铺设,经勘查,屋面漏水主要原因是面层瓦件老化开裂,瓦面渗水。原有琉璃瓦开裂后排水不畅,雨水积聚在预制板拼缝处,拼缝材料老化造成了漏水。

  因此,如何处理预制板拼缝成为修缮工程的关键。在进行了20余次的实验后,修缮团队选择使用刚性防水和柔性防水相结合的方案进行施工。先利用原状填缝工艺进行修补,底层为沥青麻筋,中层为干硬性防水砂浆,面层为沥青。在原状填缝工艺的基础上,还利用聚脲和聚酯纤维布在表面封缝,优化原有防水工艺,确保防水效果。此外,修缮团队还采用了传统的岭南铺瓦工艺:架空板瓦,防止板瓦底积水;叠瓦10厘米,确保瓦面不反水;板瓦铺设砂浆位置不上釉,板瓦、筒瓦穿铜丝拉结,保证瓦件不下滑;采用包括锤灰、草筋灰、桐油灰在内的传统材料进行铺瓦并根据每种材料的特性用在不同部位,例如板瓦底用黏性强的锤灰,板瓦之间用防水效果较好的桐油灰,瓦筒用有隔热作用的草筋灰。

  历经90余天的反复试验,最终确定适合的防水工艺。相关负责人表示,多次实验让本次修缮工程更具科学性、严谨性,也让“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在中山纪念堂的修缮中落地生根。

  修缮“不打烊”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集纪念、旅游、会议和演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满足公众文化需求,本次修缮工程实现修缮“不打烊”,在兼顾施工安全与施工进度的同时,确保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正常向市民游客开放。

  为实现修缮“不打烊”,中山纪念堂采取了全包围综合钢脚手架、外挂冲孔板的形式,脚手架搭设的水平单边长度超过60米、高度超过30米。在主体建筑各出入口设置安全通道,在施工区域搭设防坠棚。严格落实安全文明施工,控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把对市民游客的影响降到最低。施工期间,中山纪念堂主体建筑共接待游客107万人次,举办文艺演出158场次,没有发生事故,切实履行了服务市民游客的职责,增强了市民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修缮工程自启动以来,频受恶劣天气影响。为全面落实安全防护主体责任,中山纪念堂建立和完善安全工作预案,守牢安全底线。首先,加强安全巡查,特别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做好工地安全检查、脚手架加固等工作。其次,做好临时防水措施,在大堂内部搭设内部风雨棚,应急抢险人员24小时待命。最后,在台风及强降雨天气后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消除相关安全隐患后再继续施工。

  构建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

  修缮工程竣工,但文物遗产的保护工作却始终在路上。中山纪念堂将秉承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原则,着力构建预防性保护体系,完善保护机制。

  本次修缮工程针对以往修缮过程中出现的资料不完整、不全面等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全面记录修缮全过程,做好施工过程中照片和影像资料的收集。组成摄制组深入现场,与工程进度同步,多机位、多角度跟踪拍摄,全景式记录这一修缮工程的全过程并计划完成一部反映文物建筑修缮、体现文化传承的4K高清纪录片。

  此外,中山纪念堂还将与相关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集成HBIM(文化遗产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多元自动化监测及大数据分析预警技术,构建中山纪念堂生命周期全过程预防性保护系统,从而达到准确、及时掌握文物建筑结构安全情况的目标,便于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研究。

  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市以匠人匠心的“温柔以待”,让这位93岁的“耄耋长者”重新以更年轻、更鲜活的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4.07.26堂言之


原文链接:https://www.mohurd.gov.cn/xinwen/dfxx/202407/20240726_77932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