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暑期,上海、山西等地开展古建筑模型搭建活动,中小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古建筑营造过程,提高动手实践力与协作能力,深入了解古建筑的艺术、文化与科学价值,培养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古建筑见证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底蕴,一砖一瓦一构件均承载着人文历史,彰显着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在上海市杨浦区举办的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主题活动第一课——认识中国古建筑中,多个亲子家庭汇聚一堂。活动邀请了一位微缩模型师作为讲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方式,为学生们讲解古建筑的材质、结构、历史人文知识等。“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内有殿、堂、楼、阁等120余间……”讲师还以佛光寺为经典实例,带着学生们一同领略佛光寺大殿的宏伟壮观。
了解建筑结构后,在手工制作环节中,讲师讲解了古建筑模型从选材、切割到拼接、组装的相关内容,学生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开始动手搭建模型。拆、组、建……大家聚精会神,细心对照图纸将精巧的模型组装成型,感受古建筑的精巧与智慧。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加深学生们对中国古建筑结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亲手搭建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学生和家长能共同感悟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之道与古建筑的细腻之美,传承古代工匠的智慧,感受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独特魅力。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木作工艺中独具特色的连接方式,由凸出来的榫头和凹进去的卯眼组成。通过将榫头插入卯眼,实现构件间的紧密连接。榫卯结构不仅是一种工艺技术,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精神。山西等地在古建筑模型搭建活动中,重点关注榫卯结构的应用。
山西省晋城市开展“博物馆里寻古建”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听、寻、看、思、做、感、绘、悟”,学生们实地参观学习,寻觅家乡印记,零距离品味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在“祖先的房子”主题环节,大家分别参观了晋城古民居展厅、古堡寨展厅、古庙宇展厅、古建筑展厅,老师用学生们听得明白的语言、乐于参与的方式,引导他们逐步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功能,让文物“活”起来。远古人有没有房子?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古代的房子是怎样形容大小的?何为“一间”呢?古代的房子结构是怎样的?你们知道蜂窝城墙的来历吗……学生们求知若渴,老师娓娓道来,用生动通俗的语言答疑解惑。
“我们聪明的祖先发明了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古建筑结构——榫卯结构。他们把一些木头刻上凹槽,又在一些木头上雕刻出凸起的部分,让凸起的部分紧紧嵌入凹槽,就可以把木头连接起来了。”在观察了古代的房子模型后,学生们来到放有古建筑构件的房间,通过小组合作组装桌子上的榫卯零件。反反复复,几经拆解和尝试,大家对榫卯结构的原理有了深入了解,也感受到古代工匠的智慧。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打造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老师通过口头叙述和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们介绍了什么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有什么特点等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拆、拼、插,仔细研究、细心探索,用灵巧的双手搭建出一个个建筑景观,“跟搭积木一样。”一个学生说,“榫卯结构非常神奇,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在玩中学、做中玩、玩中做的快乐。”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组织小学生走进市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在各种精美壮观的古建筑模型中体会古人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古建筑的特点,讲解员针对馆内的一些设施和模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据悉,作为浙江省首个古建营造技艺博物馆,这里全面展示了古建筑建造工序、创新技艺、工匠成就以及各种堪称典范之作的古建筑。
实践方出真知,没有动手,就没有切身的感受。学生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斗拱拼装,体验了一把“中国式乐高”的趣味。拼装完成后,他们又来到楼上制作木制品。听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各项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学生们便开始锯、凿、刻……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刀枪剑、小板凳等作品诞生了。一位家长说,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寻卓越的工匠精神,正是学生们在此次活动中学到的宝贵知识。
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形成了我国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的特性。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岭南传统建筑的多元魅力,加深对岭南建筑文化的了解,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举办“古建工匠巧手筑梦”岭南古建模型拼装体验活动。
学生们首先参观“凝固的诗歌——岭南建筑艺术展”,通过专业人员的详细解说,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欣赏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大家一边仔细观察展览中的建筑图片和实物,注意其结构、材料和装饰细节,一边回答研学手册中的问题,为后面的模型拼装活动环节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开始拼装岭南古建筑模型。经过合作努力,一座座精美的岭南古建筑模型在手中诞生,这些模型不仅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风貌和艺术魅力,更承载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相关负责人说,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古建筑,能够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他们对岭南古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摘自《中国建设报》2024.07.25苏鸢
上一篇:匠心修缮 重焕活力芳华
下一篇:开放日:搭起双向沟通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