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住建法治网!
当前所在:首页 > 热点话题 > 《中国建设报》数字孪生 古建新生

《中国建设报》数字孪生 古建新生

发布时间:2024-09-07作者:admin来源: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自上线以来,话题不断。据报道,为保证游戏中古建筑的还原度,团队花费一年时间,扫描真实寺庙、佛像、森林、岩石等,建立了我国首个古建筑虚拟资产库。近年来,江苏、陕西等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古建筑进行数字孪生复刻,采取数字化信息采集、测绘建档等措施,赋能历史文化保护、考古研究、艺术创造等多方面,使久经岁月的古建筑重焕新生。

  再现中轴线盛景

  进入“云上中轴”小程序,北京雨燕由北向南飞过中轴线上15处遗产要素,市民可以化身游戏中的角色,亲自体验搭建正阳门城楼,观摩清代皇帝在先农坛、太庙举行的祭祀仪式,尝试把社稷坛的五色土放到正确位置……这是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的成果。

  据介绍,近百位技术人员沿着7.8公里的中轴线,扫描各遗产构成要素,精细还原北京中轴线的核心遗产区,为搭建专业数字模型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历时3年,积累了超过15太字节的三维数据资产,运用高清扫描、数字引擎、云游戏等技术,最终立体呈现北京中轴线的山形水势,“描绘”出30万株植被、220万栋建筑物,于数字世界再现了中轴线的恢宏盛景。“科技成了一道桥梁,将贯连古今的建筑群落瑰宝呈现在世人眼前。”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电子屏——这幅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全景图”上,221个文物保护单位、33个历史文化街区、1000余条传统胡同、8000余棵古树名木,一目了然。“这是国内首个应用三维数字孪生技术的遗产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展示着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轻点系统中的图标,就能看到中轴线上15处遗产构成要素的建筑本体、周边自然环境、实时游客数量等情况。遥感卫星、物联传输、人工巡查……多样化的手段为监测提供了保障。

  北京市相关部门制定了遗产保护状况、可持续发展、遗产治理、管理体系、能力建设5方面的监测方案,细化为17大类、69项,精细化开展监测工作。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实现中轴线文化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险情可预防、保护可持续”。

  数“绘”千年古城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围绕“中心+”“文化+”“数字+”策略,充分利用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聚焦“人本导向、场景牵引、数据赋能”,下好古城保护和民生服务两手“关键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围绕古城14.2平方公里的54个街区,姑苏区开展“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古城内的传统民居、历史院落、古树、古井、古牌坊等历史要素以及人文典故开展调查研究、甄选梳理,健全古城要素全息档案,同时运用无人机、移动测量技术、三维全景技术等手段,对古城内重点建筑开展三维建模,精确还原建筑全貌和主要构造。目前已完成27个街坊的数据要素采集,补充完善201处历史建筑、2884处古井古树信息。通过建立完备的“细胞级”古城建筑数据库和三维模型,让古城保护更新有“数”可循。

  基于“古城细胞解剖工程”成果,姑苏区打造“CIM(城市信息模型)+数字孪生古城”平台,利用倾斜摄影技术,完成姑苏区全域倾斜三维模型建设,针对重点保护更新区域,开展单体化数据建模,丰富现有模型种类,提升模型精细化程度,全面汇聚古城历史影像、14处古建筑三维模型、7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音资料等资源,有效支撑古城保护数据需求。

  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姑苏区梳理出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实行差别化管控,秉持“一宅一策”理念,创新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依托“惠姑苏”APP和苏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网站,对当前具备活化利用条件的297座古建老宅进行推介,招引“伙伴对象”,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古城保护更新路径。截至目前,已完成古建老宅活化利用96处,涉及办公、精品酒店、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红色资源“活”起来

  今年8月,杨家岭革命旧址数字孪生预防性保护系统安装完毕,上线运行。据了解,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杨家岭村,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

  该系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杨家岭革命旧址进行三维建模,构建与现实世界一 一对应的虚拟空间,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虚实交融、实时交互的特点,结合物联网、北斗技术和数据融合手段,实现了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和保护早预警。“通过对建筑物墙体倾斜、建筑沉降、周边山体滑坡、降雨量、温湿度及土壤水分含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感知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物理状态并进行诊断和预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为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系统是杨家岭革命旧址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的有益探索,不仅能有效预防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革命旧址损害,还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持,在不接触实体建筑的前提下,利用虚拟模型进行修复实验,测试不同修复方案的效果,从而降低修复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修复措施的长期影响。这为其他革命旧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苏 鸢

  2024年9月5日《中国建设报》3版

  


原文链接:http://jsszfhcxjst.jiangsu.gov.cn/art/2024/9/6/art_8642_1134629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住建法治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住建法治网 zjfz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7028685,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联系邮箱:zjzixunw@tom.com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院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