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域城市化模式选择
规划引导四大都市区、四个沿海中心城市、三个山区海岛城市,以及广大乡村地区分类城市化,形成各有侧重的城市化路径。
四大都市区:全省引领型城市化。增强杭宁温和金义四大都市区在服务全省、辐射长三角、面向全国、联通世界的地位,强化对于全省城市化的引领作用。一是杭州和宁波通过构建基于环杭州湾地区的大都市区内、大都市区间及与上海等地间的统一开放市场、协同一体民生服务,强化对全省乃至更大范围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共享。同时,做好环杭州湾整体国土空间规划引导,科学安排土地开发时序,有序引导本地农民就地城市化,吸引集聚外来人口城市化。二是温州和金华当前对于全省城市化引领能力仍相对较弱,但也应看到,义乌等地基于特色产业形成的全球要素集聚或正在加强。两地应进一步培育拓展经济新增长点,提升城市更大范围的集聚功能。
四个沿海中心城市:区域引领型城市化。积极对接融入四大都市区,加强与都市区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社会民生、生态保护等多层面共谋共享,促进要素功能提升。一是绍兴市区作为杭州都市区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承接核心区的居住、高校及科研、先进制造等功能疏解,不断推进同城化发展。二是嘉兴及湖州发挥接杭连沪优势,着力提升创新后台、生态后花园等功能,成为杭沪“创业新城”及“生态卧城”。三是台州市区作为宁波都市区有机组成部分,在推动城市及产业有机更新、人口结构优化调整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城市开放发展功能,培育引进新经济、新产业、新人口,着力提升城市凝聚力和竞争力。
衢丽花园城市和舟山海岛城市:生态型城市化。立足衢丽及舟山,地处浙西南、浙东生态屏障特征,确立以最小化人口及建设用地开发规模,促进最高质量生态保护的城市化思路,支持和引导人口内聚外迁。一是强化内生型城市化。持续引导人口向市区和县城集聚,打造成为大花园城市群、生态经济引领区、沟通都市区和生态功能区枢纽地。二是推进贡献型城市化,支持和引导衢丽和舟山城乡人口向大都市区和沿海城市转移。同时,通过人口基数减少,提升人均发展水平,实现与发达地区同步现代化。
乡村:现代化振兴。从城乡互补、跨越式推进乡村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支持乡村人口、产业、空间重构。一是引导乡村常住人口总量进一步减少。依据乡村生态承载力及生态涵养的要求,统筹推进全省人口向城镇集聚。二是推动乡村建设用地空间进一步集聚集约。应对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和还原乡村大面积连片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是应对乡村职业农民、留守老人、季节性休闲旅游、返乡农民工的生产生活需要,科学供给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