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西宁市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以来,西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国家部委、省委省政府、省住建、财政、水利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领导、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配合、聚力攻坚,聚焦“治山、理水、润城”的试点目标,紧抓试点机遇、强化政府引导、凝聚全市之力、完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试点建设任务。
试点建设期围绕试点区总面积21.61km2,以“治山、理水、润城”的实施路径,统筹建设虎台片区、海湖新区以及城北区部分区域,围绕典型的“山—水—城”空间结构单元,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多方面目标,协调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各类工程项目240余项。
经过四年试点建设,西宁市全面完成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建设试点绩效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彰显,海绵惠民理念深入人心。以生态理念为核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一是建设生态绿城,营造安全靓丽的绿色屏障;城市森林覆盖率由2016年末的32%提高到目前的34.5%,试点区内山体林木覆盖率达到85%以上,山体水土流失治理实现全覆盖,城市安全指数进一步提升;二是打造高原水城,构建健康活力水生态系统;经过建设治理,试点区内各水系水质状况稳步提升,2019年湟水河试点区段出境断面各水质指标均优于2016年,试点区水面率由2016年的4.4%提高到2019年的4.73%;三是打造幸福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百姓获得感;通过排水管网梳理和修补,实施了虎台二巷等一批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完成市委党校、西站二巷等7处内涝点治理,群众满意度提高。实施了80多个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景美路平、设施完善”的海绵民生目标,10万余居民直接受益;四是加速城市建设转型,促进海绵建材产业发展。通过持续推进相关海绵建设产业发展,孵化了适合高原地区的产品企业7家,注册资本总计达到3.4亿元。经过两年多的探索、试验,培育了以西宁城市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海绵建材企业,其所生产的建材使用面积已达40万平方米,有力带动了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为在全域内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
标准引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本土化。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注重地方海绵技术标准的编制工作,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建立全方位的标准体系,先后编制《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图集(试行)》(DBJT26-5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试行)》等图集标准,逐步凝练适宜本地的相关设计做法和参数。有效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规划设计引导、无图集参考、竣工验收无标准可依、交付使用后无人管理、工程决算无定额参考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试点变示范,示范成规范”的本土化标准体系。
以试点成效凝练全域推广的海绵建设模式,为全域推广及西北河谷川道型城市海绵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在“治山—理水—润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路径引领下,系统推进“山体、水系、城市”三类空间治理。治山:通过水土保持、冲沟治理、山林生态修复等系统建设内容,达到提高雨水利用率,实现涵养林地、减少泥土流失等目标。理水:恢复湟水河有机连通的“网状”水系格局,增强湿地对河水、雨水和中水的净化能力,提升湿地控沙能力,实现“蓝绿交织,清水入湟”的建设目标。润城:“顺应地势,强绿弱灰”,利用西宁降水量偏小的气候特点,顺应河谷缓坡地势,利用地表自然汇流过程实现雨水逐级调控等技术措施解决城市水问题。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现对雨水的控制和利用。
西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将以试点成功建设经验为基础,继续推进全域内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具有公园城市形态、美丽城市风范、幸福西宁品质的现代高原美丽幸福“大西宁”,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美丽西宁样板”。